秦篆和汉隶是中国篆隶书法的高峰,初学篆隶须从秦篆、汉隶入手,清代篆隶书法虽然也呈复兴之势,并形成又一篆隶高峰,且名家众多,但终不及秦汉。学习书法须探本溯源、取法乎上,合乎古人论书“书法必从植其本始,学书从篆入,犹为学之必自经始。学书不篆,犹文家不通经也”“非究于篆、无由得隶”。余秉承曼翁师书法艺术创作理念,恪守探本溯源、取法乎上。余认为,“学习汉隶、汉分书,必须先学籀篆,因为汉代隶、分都是篆书中变化出来,断没有不明籀篆,而能写出高古的隶分书的,而且还将不可避免地写出错别字和俗体字”。隶书是从篆书中变化而来。不通篆书,学写隶书只能是依样书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成为一知半解的作品。就篆书而言,当代书坛写“楚篆”和“中山王”者越来越多,写清代诸家篆书风格的越来越少,直接取法正宗秦篆的更少。一些习篆者即使能写某家某派的篆书,但不研究文字学,以至错别字不断,还有些习篆书者并不研究古文字学,所写的篆书不是文字“假借”用错了,就是文字“分期”“地域”不对。更有甚者,所写大篆往往从后来的小篆或楷书结构中任意拼凑而成,然后再把字变形,做成“假古文”。当代隶书,虽然有一部分直接取法汉碑,但不研究与之有传承关系的篆书和文字学,达不到篆隶通变的境界,以致在隶书的创新上难有突破。其次是取法清代隶书或现代某家某派隶书,着意写像某一家,境界不高。再次是在缺乏汉碑基本功的情况下,着意取法简帛书,并且将隶书“草化”成为一种流行,逐渐放弃了以汉碑隶书为主要取法对象的做法。由此造成当代篆隶书法作品创作趋向弱化、单一、无创新,这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羿耿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