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炙历史悠久,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火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着卓越的贡献,为广大群众所信赖。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认识一位针炙师,他毕业于中医药大学,在医院上过班,回来后自己开的小诊所。他运针如风,手法轻巧而稔熟,在谈笑间,不知不觉中针炙完毕。患者不疼不痒,竟然好了,对他赞不绝口。
人身上的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阴经对应六脏,行于四肢内侧与胸腹;阳经对应六腑,行于四肢外侧与头面躯干。临床上确定疾病所属经脉,经络上的腧穴和经外奇穴等腧穴,指导针灸临床选穴,常用经穴362个。
艾灸法、其他刺法(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温针疗法,埋线疗法。)、拔罐法、梅花针疗法。
艾灸(艾灸疗法有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等。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和熨热灸三种。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温针灸又称针上加灸或针柄灸,即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套艾条,点燃,使其通过针体传入穴位内。)、现代刺法灸法(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注射法,穴位指针法,穴位电离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结扎法。)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现代实践表明:同时配以中药调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病人肺气失宣而呈咳嗽,可以针炙肺腧穴,同时配以杏仁、桔梗等中药调理,好的更快。针灸师和中药师各自都很了得,希望他们相互搭配,一定能开创治疗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