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其主要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在传统文化中,将心比心是我们重要的处世原则,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通俗点讲,大家都是人,在很多方面是能够互相理解的,民间就拿“人心都是肉长的”来表达对别人的理解与同情。
生活中,“将心比心”无处不在。这两天发生在常州二院的一则暖心故事,便完美诠释了这句老话,而这份浓浓的人情味也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7月19日常州新闻报道,84岁的朱婆婆独自到市二院就诊,临走时发现没带现金,这就意味着她没有路费回家。朱婆婆到门诊窗口,请收费员张泆(yì)从医保卡提10元现金。然而,医保卡的现金是无法提取的,张泆婉拒了朱婆婆,然后自己掏了10块钱送给婆婆。隔天,朱婆婆将10元钱、三瓶果汁以及一封信送到二院表示感谢。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正是张泆的这份“不忍之心”,说明他有热心,他能够主动询问、关心患者遇到的难题。也说明他有爱心,了解朱婆婆难处后,二话不说,自己掏钱,解老人之所急。
常人认为,作为一种道德实践,人能否“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和彼此的关系紧密相关。这个容易理解,如果一个人和自己关系较好,那么就容易做到将心比心,反之就有些困难。
张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作为二院职工,他本可以按照规章制度婉拒朱婆婆,况且他与婆婆素味平生。但正是他后续的“好人好事”和朱婆婆的一封感谢信,体现了“两位陌生人”之间浓浓的人情味。
“钱有了没有?我不放心。”
“我尊重这样有礼貌、有爱心的孩子,您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好孩子,谢谢您。”
诚恳询问都是爱,字里行间都是情。这既是两位陌生人之间的默契,也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爱心对答。
都说钢筋水泥是冰冷的,但人对人的好意是暖暖的。有了彼此间的善意,城市才更有人情味,发生在常州二院的这件暖心事,也展现了这座城市的良好风尚。
这件小事,值得点赞。
作者 | 云中君
来源 | 觅渡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