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时,我单骑摩托旅行西藏。从一马平川的常州到雪域高原,单程四千多公里,一路所遇,皆是有缘之人。
但凡外出旅行,最先被问到的问题莫过于“你从哪里来”。我也不例外。与人相遇,开场白难免俗套,“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换位思考,这般问法无可厚非,就好比“吃了吗?”不过是行疆路上的一声问候,也是我们了解他人最直接的方式。
“你从哪里来?”
“江苏常州。”
“哦,江苏…”
“南京上海中间。”
“哦,知道知道,好地方好地方。”
八千里路云和月,四千公里说家乡。我也算是家乡常州的一名宣传员了。
“谁不说俺家乡好。”家乡是老天爷给的,生于斯、长于斯,自己没得选,所以热爱家乡无需理由,无论家乡什么样,只有那份与生俱来的爱。爱之深,责之切,出了江苏,在全国人民心中,常州在独特的城市形象塑造上,却差了那么点意思。
任何城市,总是有一个形象的。比如北京,中国首都,这是政治形象;比如苏州,中国最强地级市,这是经济形象;再如南京,六朝古都,这是历史形象;又如牡丹之乡洛阳、风筝之都潍坊,这是文化形象。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UP主对城市形象作出如下解读:
武汉最市民化,“武汉人把那些冒充的、次等的东西叫做水货,其实从很多方面看,他们是喜欢水货的。武汉扫不尽的地摊,透露了它的平民色彩,一个区域性的大集市本色”;
南京最伤感,“虽然南京有马达轰鸣的巨型工厂、昼夜繁忙的空港车站、五彩缤纷的街市霓虹、行色匆匆的人流车流,但是留在人们脑海中南京的气质却仍是那么历史而又感伤的”;
成都最悠闲,“在成都人当中很难找到什么‘工作狂’,他们宁肯少赚钱甚至不赚钱也要玩。如果你一定要他们工作,则他们便很可能把工作也变成了玩”;
厦门最温馨,“厦门人无论是在建设自己的城市,还是在维护自己的城市时,态度都十分自在、自如、自然,就像是在装修和打扫自己的小家,这种从容乃至安详,无疑来自对自己城市的‘家园之感’”。
一般说来,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历史形象是不大容易改变的。唯有文化形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精心打造,加以改变。
常州有文化形象吗?
有。我们有“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城市标语,既温文尔雅书生意气,又有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是符合常州气质的。我们有“江南名士第一巷”的青果巷,这个老城厢可不得了,历史底蕴深厚,名人贤达集中,正所谓“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
老城厢老城厢,突出一个“老”字;想念她想念她,突出一个“她”字。这不就是我们的文化形象么。未来,如何深度融合“老”和“她”,有待进一步调研总结、定型完善,精心呵护。当务之急,就是把青果巷二期这个“老”修缮好,才能找回诗中的那个“她”,如此这般,就有了城市形象塑造的路径铺垫,也就有了讲好常州故事、传播常州声音的从容底气。
仔细想来,城市风景也好,城市形象也罢,无非两种,一是自然,一是人文。自然的包括高山、湖海、草原、沙漠等等,人文的包括古镇、寺庙、名人故居之类。自然风景只要外表独特就行,它的山比别人的陡峭、秀美,我们就看山,它的水比他人的清澈,我们就赏水,无须加上太多的人工痕迹。人文的光有表面的东西肯定不够,不是几栋几十栋漂亮老房子就能摆平的,总要有些东西能拿得出手,让人记得在心。
扯远了,只是希望,下次旅行走过大江南北,我只需要大声回答:“我从常州来!”
作者 | 凌波微步
来源 | 觅渡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