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描述
陈平
据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介绍说,她曾在父亲的书房里见到过毛主席修改的复制件,可能是郭沫若收到复制件时,《人民文学》已经出版了,没有来得及改。否则,郭沫若是不会不按照毛主席的修改付印的。毛主席可能也发现了这个遗憾,后来又做了一次“补救”。一年多后,有关部门准备出版《毛主席诗词》的英文版。1964年1月,毛主席应译者的请求,对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作了口头解释。其中,他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解释较为详细。
他说:这首词上下两阕不是分写两次攻打娄山关,而是写一次。这里北有大巴山,长江、乌江之间也有山脉挡风,所以一二月也不太冷。“雁叫”、“霜晨”,是写当时景象。云贵地区就是这样,昆明更是四季如春。遵义会议后,红军北上,准备过长江,但是遇到强大阻力。为了甩开敌军,出敌不意,杀回马枪,红军又回头走,决心回遵义,结果第二次打下了娄山关,重占遵义。过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
毛主席在为郭沫若“代笔”的文字中说:“解诗之难,由此可见。”这既为郭沫若的“误解”提供了一个“台阶”,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感慨呢?单就《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来说,毛主席两次亲自解释,才澄清了人们对它的一些误会。那么,对于毛主席的其他著作,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了吗?
毛主席在长征路上,一共创作过6篇诗词。第一首是《十六字令三首》,最后一首是《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时,曾把清样送给毛主席审阅。毛主席在《忆秦娥·娄山关》那页的天头上,写过这样一个批注: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忆秦娥·娄山关》创作于红军过岷山之前,自然也体现出这样的心情。所以,在这首词的还没有《七律·长征》中那种“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兴奋,也没有“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豪气。
娄山关,坐落于贵州遵义北部的大娄山上,北距巴蜀,南扼黔桂,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诗人莫友芝用:“大楼高压万峰颠,鸟道才容一线穿”的诗句,形容这座雄关的险要。红军长征时,两度攻克娄山关。第一次是1935年1月9日,遵义会议前夕;第二次是2月25日,是在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二占遵义城时打的,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重新回到红军的指挥岗位。第二次娄山关战斗和红军二占遵义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红军摆脱了被动地位。战斗结束后,毛主席即兴填写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然而,这首词从创作完成到公开发表,却隔了22年。
1957年1月,《诗刊》杂志创刊。《诗刊》主编臧克家和全体编委联名致信毛主席,希望主席同意发表他的诗词,得到毛主席的同意和支持。这样,《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包括《忆秦娥·娄山关》在内的“毛主席诗词十八首”。
《诗刊》在发表这十八首毛主席诗词时,没有交代诗词创作的时间和背景。这就给别人解读这些诗词,留下了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