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小金,学生也,群体称谓。记得我初入行时,随老师朱龙骧先生门诊,心浮气躁,对病人的各种提问总是不耐烦,老师一旦发现,都会接过话题,娓娓道去。返身便会对我说:“小张,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看似不相关的话语,用意深邃,印着慈祥,让我刻骨铭心,至今难忘。学生们也不负厚望,沿着老师的足迹,如同一粒粒小小碎金,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守中守正,代代传承。
(一)“正骨”是什么?
一日,小金随诊。遇一急性腰痛病人,约60来岁,女性。强迫体位,轮椅推入诊室。我详细地询问病史,看了看家属带来的影像资料,让病人安卧于诊察床上,回身一边与病人和家属聊起家常,一边慢慢给病人做起了专科检查。在病人不经意间,我已经做了“按压、点击、旋转、腾踏”等手法,于是我便扶着病人慢慢侧卧,渐渐可以用力起身。这时,病人的症状已经减轻了大半,我交待了注意事项后,病人千恩万谢地走出了诊室。
看着小金纳闷的神情,我说“医宗金鉴有云: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因为该病人前期已经有相关影像资料,基本可以排除其他病症的存在,心中有数,所以边检查,边完成了手法治疗,可谓病人“不知其苦”。然而,临床要收到立竿见影的的疗效,需要有丰富的专科知识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对疾病的诊断,明确病因,切准病位。所谓“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从远古时期的热敷、按摩,到奴隶社会时期运用汤药、器械治疗骨伤疾患并出现了“疡医”,也就是外伤科医生,中医骨伤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分科。战国时代中医骨伤科的诊疗技术有了巨大的提升,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就有对当时骨伤科病症的记载,包括“折骨绝筋”、“骨疽”、“骨瘤”等,后来随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著作的问世,中医骨伤科的理论也得到飞速的发展。三国、晋朝到隋唐、五代,战乱频发导致骨伤疾病更加多见,也推动了中医骨伤科的诊疗技术的进步,提出了手法整复方法、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疾病的治法。蔺道人著作《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书中总结了一套诊疗骨折、脱位的手法和固定、用药、锻炼的方法。至宋代开始太医局设立“正骨科”,一直延续到近代,中医骨伤的理论体系、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中医中的重要部分。
正骨(手法)作为中医骨伤科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日新月异。从最初《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载:“相度损处”、“拔伸、捺正”,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之正骨八法的进步,再到现代中西结合骨科提出的“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曲、端挤提按、摇摆触碰、按摩推拿” 24字口诀,更加具体了各种手法使用和互相配合。但核心的东西并没有变化:“相度损处” “手摸心会”,即明确诊断,以便精准施术。
随着人们对中医认识的进步,目前的中医正骨已不仅仅是针对“骨折”“脱臼”的专属,(例如近来兴起的“整脊”等,也应该归属于“正骨”之门类中。)其诊疗外延几乎已经覆盖骨伤疾病的全部,甚至更多。但其治疗优势病种依旧是“骨折”“脱臼”“经出槽”“骨错缝”等,具体病种包括:骨折、脱位、小关节紊乱、急慢性损伤、椎间盘突出症等颈胸腰椎退行性疾病、关节疼痛、骨质增生(骨刺)等等。但是,正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绝不是百病包治的方法,医患都要审慎地认识这个问题。
小金点了点头,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