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帐
周铁钧
1989年,报上发表了我的短文“家帐”,写得是自己参加工作后,每月工资虽只有80几元,但每次买东西都记帐,月底看看用项,警示自己不乱花钱、勤俭持家。
文章见报,极大鼓舞了我坚持记家帐的热情,几角几分的花销都要详细记录,但后来觉得太散乱,零花钱就累计记账,如:本周买菜,几元几角,本月买粮……但较大的花销笔笔不落,1991年,帐上每月多一项60元支出:买彩色电视机的分期付款。
电视搬回家,惹得四邻羡慕,那时胡同里没几家有“彩电”,初起,左邻右舍晚上都来到看电视,不久,有“彩电”的人家开始多起来,来的人也渐渐减少,只有邻居董三哥仍是常客,但他也不忍心白看,隔十天八天就带来一包花生米,半瓶老酒,我俩边喝边看,惬意无比。
2000年以后,随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电视机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先进:有线、数字、立体……我家电视机的变迁,家帐有详细记录:1991年买19寸彩色电视:800元。1998年买29寸平面直角彩色电视:2、1千元;2010年买50寸液晶电视:1、4万元。
这天,董三哥来串门,他与我住同一小区,从前的老房子10多年就已被“棚户区”改造,拆除建成住宅楼。他带来一只熏鸡,几听啤酒,我俩边吃喝边聊,话题回到了90年代,他叹息一声:“那时挣得少,日子虽苦点儿,可物价低,咱哥俩吃花生米、喝小烧,有三块钱足够!”
我没和他争辩,拿出家帐翻开,指点着对他说:“你看,记得清清楚楚,1992年,猪肉三元二角一斤,大米三角七分一斤。”
我略算了一下:“当时咱小职员月工资一般200元左右,大约能买猪肉60多斤,买大米400多斤,现在呢?”
董三哥掰着手指头算:“现在我儿子是普通职员,一个月工资4000多,能买猪肉400多斤,买大米1500多斤。”
我合上账本:“物价涨了,工资长得更高,老百姓腰包鼓了,日子能不好过吗。”
“嘿嘿、对、对,是这么个理儿。”他笑笑,拿过账本翻看着,突然一拍大腿:“ 98年6月,五千七,买轻骑摩托,记得不?同一天,咱俩一人买一台,骑着下乡,放哪儿都有老百姓围着看。”
那时,街道是自行车的天下,骑摩托出行着实风光,如今,摩托车早已“落后”了,流行节能环保的电动车,而且汽车满大街,比当年的摩托还多。我的家帐从2015年也每月多了一笔支出:3千元汽车贷款,车由孩子开,是我和老伴儿的“专职司机”。
1993年起,一项新花销开始上账:旅游。开始几年去市内、省内的景点游览,后来随旅团远行5日游、10日游……多年来,我和老伴儿走遍了国内知名旅游区,近几年,开始游历台港澳,东南亚各国,平民百姓能坐动车、飞机、轮船去饱览大好河山,欣赏异域风情,在改革开放以前想都不敢想……
翻阅家帐,记忆中浮现出甜苦交融的过往时光,每宗花销都让日子攀升一个台阶,见证着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大以来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