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安居】
告别40年前的《陋房铭》
甘 草
我的父亲单荣(1923—2011年),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常州地委门诊所、地专卫生所、常州康复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副主任医师,1985年12月离休。
翻开父亲单荣的《诗选》,其中有一首作于1982年6月的《陋房铭》内容如下:
三代同堂,廿余平方。男女老少,挤挤嚷嚷。临睡搭铺,固定加床。走道隔绝,插足无方。天明卷席,人流通航。收音电视,芳邻震响。时时惊醒,身边危墙。日日夜夜,如此模样。地点何处?卫生工房。时间为何,一九八两。工作卅年,无错有奖。一无他故,只因数样。一不紧盯,而不闹嚷。虽有职称,惜不带“长”。不善逢迎,又无脚膀。活该如此,向隅泪淌。求房求雨,二者相仿。雷声隆隆,不见雨降。雨降他处,自有人享。合家六口,空喜一场。耐心等待,苦熬时光。相信群众,相信中央。总有一天,离此搬场……
父亲所写的《陋房铭》,是当时一代人住房状况的真实写照。经过多年努力,父亲终于分配到天宁区鲜鱼巷5号102室,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房屋面积55.2平方米。通过住房公积金,在1993年年底,以8000元的价格购得,父母得享晚年幸福。
我与四个妹妹家中的住房同样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陋到完善的过程,同样接受到住房公积金惠好政策带来的幸福。
我是1962年进入常州市广化医院(现为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的,在1969年6月下旬分配到原木匠街西边向阳新村(后更名为广化里)65号的一户房子,只有20多平方米,这幢房子是1958年建造的,两层混凝结构,共有20户人家,一个单元楼上楼下各5户,内走廊是共用的厨房,每家一个煤球炉,记得当时物质匮乏的时代,谁家包了馄饨,都要端送好几家。
刚住进去的几年,还没有自来水,每家备有一口大水缸,要到后面一幢的一户卖水的人家去提水,记得是一分钱四小木桶水。楼的南边有一口“洋井”,靠手按铁柄压水出来,楼的北边有一口土井,我还请水用旧篮球改制成吊水桶。马路对面有一个池塘,洗衣服和被子,就到那里去洗涤。由于没有卫生间,每户人家都用马桶,早上倒马桶、晾马桶,傍晚收马桶,就如同早年的青果巷一样,成为当时老旧小区的共同现象。
国家启动了住房公积金后,对广化里小区实施住房改造。1996年8月9日,购买广化里119号401室房屋,我通过公积金以1.9万元购得新房,67平方米,宽敞明亮,水电及通讯设施齐全。
我有两个儿子,随着孩子的成家立业,从原来住在一起的一家,演化成三家三户,现在分别住在典雅花苑、九洲新世界和臻品花园,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好机遇,共同享受常州住房公积金带来的好处。
我的几个妹妹同样沐浴常州住房公积金带来的实惠,圆我们的住房梦,各居其所,宽敞舒适。正如父亲诗中所说:“相信中央”,我们整个大家庭都告别了40年前的《陋房铭》!
联系电话:15380059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