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城市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兴起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中的文脉和古建造成不同程度的“摧残”,让城市“失去了记忆”。如果因为追求现代化而选择破坏古城原貌,即使取得短暂的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也将得不偿失。
城市规划建设,不应以损害历史文脉为代价;文旅融合发展,应保留城市本真之味。
常州的文化古迹与欧洲和埃及等都不同,常州有自己地域的特色。未来,在新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常州当以史为鉴,千万不要再搞什么“欧陆风情”,制造“假古董”了。城市化进程中,当坚持文化自信。
▲1988年的常州麻巷
常州有着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应该将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弘扬 “东坡文化”“荆川文化”和“运河文化”,念好“山水经”、唱好“特色戏”。
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常州,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南名城,素有“八邑名都”美誉和“吴文化”发祥地美称,“荆川文化”“东坡文化”与常州有着很大联系,城内有众多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址。因此,要在保护文化底蕴上讲究品格和品味,在规划项目上体现“运河水文化”的特色,在城市建筑风格上继承和发扬吴文化建筑的典雅、精细和大自然融合的特征。
▲常州大运河沿线
此外,常州城内河湖点缀,公园星布,加之小巷庭院、古典园林、名人故居众多,形成融山水城园为一体的龙城风貌。而古运河环抱城市核心区,承载着常州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见证着常州兴盛繁荣的演进历程,串联起常州古今文脉。
常州的这些独具一格的资源,满足了人们观赏真山真水、追逐真情真趣的需要和适应返朴归真的潮流。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运河的特色,积极拓宽文化、旅游经营领域,提倡商旅、文旅、工旅、农旅结合,借鉴河南洛阳牡丹花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搞出常州的特色。
一方面,可以发掘更多常州特色文创产品。建议动员全社会积极挖掘和开发具有常州特色的各类文创商品,以运河文化和东坡文化为主题,革新传统产业,开发新产品,挖掘民间手工艺术。
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例如,完善包括交通、通讯、运河两岸饭店、旅游工艺品、特色食品在内的生产供应,建设“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精心谋划,统一组织,使运河两岸分散的饭店、旅行社、车队、景点、娱乐场所、购物商场等组成相互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运用市场机制,改变过去那种单纯靠政府投入办文化、旅游的模式,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按照“谁投资、谁获益”的原则,鼓励全市各行业、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古运河规划、建设方面的文化旅游景点。充分利用靠近上海、苏州、无锡的地缘优势,吸引大公司、大集团等单位来常州投资举办文化、旅游项目,建造疗养院和娱乐休闲中心,吸引更多外地人来此休假、旅游。做足“联”字文章,搞旅游联游。
城在水中,水在城中;龙城风韵,点滴流淌。文旅产业承载着人们对诗和远方的需求,也能放大城市的文化魅力。如能进一步发掘文旅产业中的“常州味”,想必这座运河环抱的宝藏城市,也能吸引更多人前来一探究竟。
作者 | 崔勇
(作者崔勇系中共常州市委办公室四级调研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成员、常州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