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散文;平民论古贤

陈平 最后编辑于 2022-06-20 21:25:42
4952 3 4

微信图片_20220619083154.jpg

微信图片_20220619083154_副本.jpg

 

散文;平民论古贤

              陈平

最近,人们对孔子与季子这两位中国古贤思想的讨论又热络起来,细一分析,原来这就是落实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我认为,这种全民探讨古贤思想的先觉行为蛮有生命力,事实上“北孔南季”本身就是咱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数千年的历史证明,研究他们的思想精髓不仅要靠少数专家学者的努力,更要调动每个中国人的积极性,常言道,高手在民间,十几亿人的智慧能量定然不可估量。尤其像这种非常接地气的讨论,真的是谁都无法垄断与阻止。譬如“北孔”的兴盛不衰,除了历代当政者的推波助澜,专家学者们的论述作用,更多的,还是历代百姓热衷推崇的必然结果,而 “南季”的不温不火,除了地域政治与资料不足的影响,更多的还是组识者自身学养不足,视野不高与氏族观念的狭隘理念所至;当然还有其他各种主、客观原因;这里就不一一细表;还是听听网民们是如何评价这两位先贤的吧。

网友A:

季子与孔子,我更喜欢季子,不过先要请大家更正一个习惯称呼,这里讲的季子,乃常州延陵季札,因为古人称“季” 是指第四个儿子;但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吴季子之外,有影响的还有赵季子、王季子、胡季子等。所以使用模糊不清的“季子文化” 即“老四的文化“是不完整的,应该明确这里讲的“季孑”,是指“延陵季子”或“季札文化“下同】。他的让国家风,诚信理念使亿万国人感动几千年,而孔子是追求名利的,他守旧不思改革,屠殺改革者!

网友B:

咱常州人不能仅把季子作为城市宣传,提升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那样的话,反倒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将季子的思想精髓贯彻到自己的行为中,那就定会让常州变得更和谐美好,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远比面子工程的微笑更赏心悦目。 

网友C:

有品味,有见地,欣赏。

网友B:

恕在下冒昧,A对孔子的评价“追求名利,守旧不思改革,屠殺改革者”的观点,我不能同意!季、孔的思想,应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否则孔子不会特别敬重季子。在孔子活着的时候,就有人要称他为孔圣人,但孔子却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一生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圣人,而只承认和定位自己是个“学人”,(论语里有收录)“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这些跟季子让国的家风异曲同工,同时也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的人,相反他有着非常谦虚、胸怀开阔的品性。

孔子一生的确十分向往做官,那是因为唯有通过做官的途经,才能施展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所以您说他追求名利,那就有点牵强附会了,如果孔子做人的格局只有那点的话,根本不可能流芳千古,受人敬仰至今了。他主张的是一个人要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坐标或者定位,从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季子的三次让国,为了当时社会安定所作的种种,不也是这样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吗?总的说来,季子和孔子,尽管他们的人生背景不一样,季子生来是贵族中的贵族,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的重大事务,孔子年轻时候却处于社会低层,做过很多下层民众的工作,但他们都是用自己的一生,在实践和向社会推广一个“仁”字!所以,在下以为:他俩不是用对比来否定的关系,按现代语言,他们就是同一个“仁”字队伍里的领军人物,而孔子,恰恰是季子之后继续发扬季子思想,脚踏实地的实践者!

在下一时说得有点杂乱,见谅!

网友C:

相对而言,孔子在追名逐利上的思想,确实比季子明显,但他的动机是为了更好宣传他的价值观,这也是情有可原,正因他的学术思想比季子的影响大,所以也就被历朝统治阶级利用的多,成为镇压正义向上,推动历史前进力量的工具,这也是事实。

孔子的某些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性的,但放在如今时代,就非常不适合。譬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三从四德等等,就是反动的奴性理念,当代人不可能接受。客观上他在帮助统治阶级镇压改革者,也是事实,所以对孔子的思想应该正确批判理解,不要成为为我所用的工具。而季子倡导的诚信理念,至今依然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恪守的道德理念,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竞争体制下,恪守诚信,已经成为稳定社会的起码公德,意义非同小可。

惟有各抒己见,公平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我们才能真正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为季子与孔子毕竟是几千年前的人物,与当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社会环境早大相径庭,所以只能参考不能全盘接受,更不能成为为我所用的工具。

网友B:

C先生,您好!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下以为不应从字面上去简单理解为一种上下服从的封建等级观念,以往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权,故意扭曲了孔子的思想,但这不是孔子思想本身的错误。孔子说这句话,实际上是指每个人要清楚自己的社会定位,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也就是守住自己的本份!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利欲熏心,太不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该守住的本分,才会有道德滑坡,贪污腐败,利用职权谋私利等等现象,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用孔子和季子的思想来拯救社会和人心,一个人过于强调自我,那不就是自私的问题了。

现代社会的症结,就是很多人过于强调自我感受,利益得失,所以出现在其位不谋其政,或滥谋其政,模糊了自己的定位,这才爆发出许多不和谐的社会音符!而孔子“仁”的要义,乃“礼义廉耻信”,恰是根治这种社会病的良药。

网友D;

这样的辩论我支持。

网友B;

对于圣人思想的继承,由于时代的不同,是不能死搬硬套。但道理却都是相通的,道法自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些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是不会随岁月变迁而改变,事实早就渗透到国人的思想骨髓里,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其实,每个人都具备理智的,但因各种动机,往往又去违背自己的理智,所以我们必须用理智的判断去继承先贤们的思想精萃,为时代所用,造福于现代人。譬如孔子谋位的动机,是为了更好宣传他的价值观,情有可原,也就因他比季子的影响大,所以也就更易被历朝统治阶级利用,为了证实这种判断是否理智,当代人就更应去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从而萃取他学术内涵的真实性,记住,关键是要理智判断,而不是主观判断,但是要全做到是很难的。

如果坚持孔子是在追名逐利的话,在下就算同意按您的思路,说一个人追名逐利到底好不好?在下以为,那要看他用的什么手段和途经,只要是合理的就是好的,并不是可耻和不屑的事情,这对社会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正能量式的收获,不是三全其美吗?我们全是社会人,否则无法生存。学习儒家思想,锐意进取,通过正当的方式获取恰当的名利,也是体现人生的价值所在,合情合理啊。

但在精神世界里,我们同时要学习道家的庄子,让纯净的心灵自由飞翔在高远天空,不要患得患失,不为名利所累!话说回来,季子要是没有他天生赐予的吴国王子、王叔的身份、地位,即所谓的名利,在那个时代,他也是无法实现自己政治上的抱负,去做成什么的。因为他生来就拥有名利,所以您不能拿孔子和他比较谁在乎名利,因为在从政的路上,他们的起点不一样。但名利也只不过是工具和踏板,关键是要看一个人拿“名利”去干了何事?从而才能判断此人是伟大或卑劣,这个观点不知先生是否同意?

网友C:

有道理,因为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同,但是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对名利追求的目的性,客观上已无法与他们相比,譬如有人写文章是为了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人写文章是为抬高自己的身价,一旦遇到不同意见,认为地位受到威胁,就假借圣人的口气打压,或者干脆破口大骂,这种人就根本不配谈圣人,因为本身动机就不纯——这样的追名逐利,便是卑劣而可耻的,根本不值得欣赏,这也是判断此人是否伟大或卑劣的试金石。

况且我也并未坚持孔子是在追名逐利,而是非常明确他努力逐名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宣传他的崇高思想,必须取得一定地位,才能更好弘扬正确的道德观,事实上他的理念确实存在了先进性指导性,是一颗中国思想界永不坠落的灿烂巨星。与有些半吊子只能拾人牙慧,鹦鹉学舌,想炒作自己的本质大相径庭。

但也不能否定孔子思想的局限性,虽然其核心价值,还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理念,所以至今仍有借鉴与探讨的空间,尤其是面对人们信仰缺失,传统道德理念严重滑坡的时代,宣传孔子的思想大有其前瞻性,实用性。

但诞生于农耕时代的儒家思想,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懦弱、愚弄与局限性。无数教训,可从中国近代一直受外虏侵略的惨痛史实中总结,倘若当代人仍然一味全盘接受儒家思想來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这对促进科技现代化的中国现状而言,将会存在许多问题。

我认为,还是应该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实事求是,客观的思维方式加以分析,就此取得正确的理解,只能用萃取的科学方法,去理解孔子思想内蕴的道德观、价值观,他的伟大思想才会更具生命力,他伟大理念的传承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

【具体可参阅网友C的《学国学不能太任性》一文】
网友A:茅塞顿开,很有道理。
   网友B
  C
先生的回复很认真,很高兴看到在回复中与在下的共识,譬如对孔子的肯定:
    1.
孔子理念仍有其先进性,指导性,是一颗中国思想界永不坠落的灿烂巨星!
    2.
在传统道德理念严重滑坡的当今,宣传孔子的思想仍有其前瞻性,实用性。
    3.
您建议是要用萃取的科学方法,去理解孔子思想内蕴的正确道德观、价值观,他的伟大思想才会更具有生命力。而在下以为,当今的主流社会,正是这样提倡的,叫作“抽象继承”为我所用。综上,在下是否可以理解为,您也认为当下的人更应该学习孔子“仁”的思想精华,而且很有必要宣传和提倡的。尽管您认为,客观和科学看他的思想并不完美,有糟粕其间,但还是瑕不掩瑜流芳千古,确实是很伟大的呢?

网友C
    
对,譬如封建社会存在的等级制度,就是制约社会进步发展的腐朽价值观,所以中国才经历了一个闭塞,无法突破思想飞跃大胆创新,导致经济发展缓慢落后而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 

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封建社会的官位体制,基本上都是没有担当的名利虚位,即使出现一两个好官,也是昙花一现,作用非常渺小。 所以一个朝代灭亡,另个朝代重蹈复辙,反反复复轮迥的核心,还就是君君臣臣的封建理念支撑所至。事实上封建社会的明君稀有,昏馈者居多,如此封建君臣关系的结果,就成了走向灭亡的关键.
    
这种思维方式还在影响当代人。为何如今反腐倡廉形势如此严竣,为何人心如此浮躁,剝开本质就不难看出,官本位的封建思想,缺乏群众有效监督,为了名利地位不择手段,结党营私等封建势力的顽强,封建残余思想的作祟,才使这种封建理念的围墙非常坚固,层层盔甲非常厚实,而且还在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

若有人敢于披露某些社会丑陋现象,就有人扛着孔子思想进行歪曲打击,“守住本分”的儒家思想,成了打击别人的工具,还有某些别有用心者,不惜把谬论当作圣贤,把敢于突破陈旧理念,当作“利欲熏心”进行围攻讨伐,借历史的原因,故意歪曲理解孔子的原话,导致谬误后人的状况也不少。如此思维方式,咋能推动社会进步,难道这就是学习孔子思想的目的?

网友A

何以看见?

网友C

《论语》中有10句话就被历代人理解错了;譬如《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

误解:这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这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却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庶民,这是相对大人物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讲的“养”字,则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的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之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这样是不对滴。

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这里正确的读法 应该是第二声,是动词,句意是,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而许多人却理解为,人不为了满足自已的愿望去谋事,那就连天也要诛你,地也要灭掉你的,完全颠倒了圣人的概念,其危害性非同小可。

勘误之二;以德报怨。

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会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再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就咋办,用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网友B, 孔子的这个观念,在处理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事务中,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性。

网友C,同样被人误解的名句,还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这个词表达情感,却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谓南辕北辙。

勘误《论语》中之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一般人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只需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干什么。这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的,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吗?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但问题来了,这样的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真相: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读”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断句的重要性大家都懂,举二例再次强调:“一男子扬言要整成都教授,成都教授纷纷搬家”,“草帽路飞说要当上海贼王,上海居民加紧防盗”。

勘误《论语》中之四;父母在,不远游。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勘误《论语》中之五;愚不可及。

误解:“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公冶长》,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真相:我们来看原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网友c;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

勘误《论语》中之六;老而不死,是为贼。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真相:此句原话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用网友们的话来表示,那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勘误《论语》中之七; “言必信,行必果”。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这句话从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勘误《论语》中之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误解:“三十而立”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下面来告诉你真相是什么。孔子还说过:“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 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勘误《论语》中之九;学而优则仕。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多少中国父母会将这句话视为家训: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读好书,才能有好仕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其实这些理解都不对。

真相:这句话的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习”不是复习,而是演习,实习的意思。出仕就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勘误《论语》中之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这句其实是互文见义。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许多人还在理解,因为我喜欢看海,所以我就是智者,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网友B
    
君君臣臣孔子这句话的原意,应是要大家在社会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各守其位。使得社会井然有序,安定和谐。君王尽到作为君王的职责,大臣尽到作为大臣的职责,父亲尽到作为父亲的职责,子女做到为人子女的职责,在他所处礼坏乐崩的春秋晚期,此言对于稳定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就是拿到现代社会,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理念也是非常适合的,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但可惜千百年来,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被各朝代统治阶级利用扭曲了,在下想,这不能怪孔子吧?后人会怎样利用他的思想成果,那是后人该承担的责任啊!就譬如,有句话说,学易经学出很多君子也学出很多小人,能怪易经本身吗?那得看学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为哪个阶层服务了。
    网友C
   
那就更需要我们去伪存真,及时识破假借孔子的思想,歪曲对社会负责的行为,从而真正能够在社会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各守其位,使得社会井然有序,安定和谐。事实上,此类骗子的伪装,让一般人难以识破,贪官污吏,网络骗技等等,可说是无奇不有,倘若人人不敢去披露,不敢去斗争,那么孔子思想的积极作用还有何可行性?
     网友B, 

你很天真,也很真诚,对于孔子的礼教学说,建议你先去看看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便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
    
学习孔子的思想要有具体性,不是喊几句口号,遇到实际问题就以“安分守己”为名躱开,倘若人人都在这样面对,孔子的伟大思想不就会被这些人更歪曲到面目全非,那么再扛孔子的道德大旗还有啥实际意义?
    
有人说,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他装了天下,譬如他当鲁国宰相时,把鲁国治理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但其他六国还全乱七八糟,礼崩乐坏,即使疲于奔命也无济于事,这也是事实,因为没落的社会已经难以改变。
  
其实早在“文革”前,咱中国就出现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情况,但不是靠孔子地学说,而是靠“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结果。

相比之下,季子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更具远见卓识的政治眼见,他广交当世贤士开阔视野,为提高华夏整体素质,作出不朽的贡献。更伟大的是,他宁愿摈弃高位,用实践去服务于社会,92岁还心装天下,抱病出使宋国劝其不动干戈,让老百姓免遭兵祸,就因车马劳顿回来便去世了,就此为后人留下圣人先行的千年仁义佳话,能当孔子的老师,延陵季札名副其实,毫无悬念。尤其他徐墓挂剑的诚信理念,早成凝聚中华民族团结的信义基石,这一伟大历史贡献乃中华之最,连孔孑也无法相比。

当然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敢于突破身世低微的世俗偏见,创导出令人后人仰慕的道德经典,为人类留下宝贯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贤精华所在,也是当代人应践行的社会责任,否则整天高调空喊,不就全成了专玩假大空游戏,匡骗广大老百姓的伪君子吗。【以后继续】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陈平
  • 西江月
  • 张秋生
  • 方块糖
发送

3条评论

  • 方块糖
    2022-06-22 19:42:51 0回复
    0
  • 张秋生
    2022-06-21 18:54:22 0回复
    0
  • 西江月
    2022-06-21 08:47:00 0回复
    0
  • 21246
    积分
  • 3705
    博文
  • 5674
    被赞

个人介绍

《劲草》文学社社长,清凉书院书画名家专委会会长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