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常州档案馆的故事(上)
崔 勇
壹 | 写作《常州市志》续志中党刊《开创》条目时的巧遇
这是我2010年上半年的往事。我写过专文《如何利用好实物资料的体会和思考——以写作、上报《常州市志》(全市续志)“新闻出版”有关资料中常州市委机关刊物《开创》内容为例》,对做好新时期档案和地方史志工作,有想法和建议。往事历历在目:
一、问题的提出和由来
志书编撰写论文与搞课题有相似之处,以下经历,特别是当年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文秘专业的师生对《常州市志》的关注和兴趣,促成我写作了本文。
(一)巧遇参观常州市档案馆的师生
2010年4月26下午至28日上午,连续3天,我去市档案馆大厅查阅《常州通讯》近30年的历史档案,为完成几天前市文广新局新闻出版管理处下发的书面通知“征集《常州市志》‘新闻出版’有关资料”,上报新闻出版管理处《开创》杂志历史资料的写作任务作准备,以保证续志出版部分(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情况材料有关内容的提供,保证全市续志出版进度。
28日上午,我坐在大厅大大的桌子前,正埋头查阅借来的一册册堆满桌子的各年《常州通讯》(《开创》杂志的前身),右边还有老的厚厚的《常州市志》(上、中、下)3卷,不时查找、摘录、思考、整理相关内容。突然,大厅里来了一群学生,有几十个人,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欢迎她们的到来,并向她们介绍着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后带领她们去库房参观。不久,他们中巡看大厅四周书橱的一位带队女教师和几个学生,来到橱边的桌前,见我桌子上有许多档案、工具书及《开创》杂志,就好奇而又关切地坐在旁边的空凳子上,边看边问,与她们交流,得知是来自常州科教城的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文秘专业的师生,这时,她们问我:“查什么内容?派什么用途?”
我说:“是为新《常州市志》的新闻出版部分有关《常州通讯》、《开创》内容的条目作准备。”教师接着问:“好像常州的文化不如苏州、无锡那么知名?为什么在校的学生对常州的历史、文化等等不是太了解?”
一听文化,我就有点兴奋:“我一直关注和研究文化,城市文化、文化产业等。一家之言,文化的内涵很广很丰富。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一是文化资源多少,二是城市文化的定位。讲常州文化,自然会提及它的历史发展阶段、常州的人才群体、‘五大学派’等内容,最近中央电视台播的专题片《盛宣怀》就是常州人……”,
“我们也看此剧。今年学院搞文化课题研究,但不知如何下手为好,题目、结构未定下来,有些犹豫不决。能否请教一下?”教师迷惑而又谦虚地与我探讨起来。
我说:“学院搞课题,最好结合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结合文秘专业和常州情况。如校园文化、成语文化,从小角度切入,避免大而全、泛泛而谈文化,轻工学院校园很有特色,道路、桥的命名,匠心独运,有邓建军塑像,学校文化别具一格。另外,对常州工学院的文化研究力量(包括成语文化)、江苏工业学院(现常州大学)的地方文化研究进展均可关注。”我指指《常州市志》,建议他们阅读。
(二)写作、上报市文广新局新闻出版管理处《开创》杂志历史资料的过程及体会
1. 过程。作为一名曾在古运河南边的工贸合营常州市塑料厂工作了6年多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在常州市委办公室、研究室等单位工作了近30年的市级机关的公务员和党刊编辑,我听说、接触《常州通讯》较早。由于我从1994年至2003年在市委研究室、办公室担任过市委机关刊物——《常州通讯》的责任编辑、党刊处副处长(主任科员),2004年至2010年6月担任过《开创》杂志执行编辑,所以,对刊物情况心中有一本帐,完成写作任务有一些优势之处,源于以下5个方面的经历和实践:
(1)多次为《常州年鉴》撰写市委和市委办条目、专记、重要文件目录(市委和市委办文件)、新闻人物(新任市领导)。获得过市优秀条目。(2)参加过地方志、年鉴专业会议;市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全市内部资料管理工作会议。(3)每年装订、印刷《常州通讯》、《开创》合订本备查。(4)每年填写、上报市文广新局新闻出版管理处《常州通讯》、《开创》年检表格。( 5 ) 召开过《常州通讯》征订发行工作会议、读者座谈会、搞过专题征文、问卷调查活动。所以对大体情况比较清楚。觉得这次写作材料不够或无底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如《常州通讯》创刊及当时情况。
2. 体会。(1)长期的工作实践是基础。仔细体会、学习思考是保证。( 2 ) 其他途径是补充。通过与市文广新局新闻出版管理处同志通气,明确要求,到市档案馆查阅历史档案,与常州日报社原出版部主任交谈,与曾做过党刊编辑的退休老同志的聊天、回忆……前后2周时间,很快完成写作、修改,经研究室分管副主任审核后,定稿、上报。(3)善于总结是提高。2010年我自我加压,写了常州续志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题为:如何利用好实物资料的体会和思考 ——以常州市委机关刊物《开创》为例,回顾、总结写作上报《常州市志》(全市续志)“新闻出版”有关资料的过程,常州市委党史工委原《龙城春秋》网站常州续志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专栏全文刊发了该文。2011年常州工学院常州研究中心还将该文作为征集常州研究的相关成果资料。
二、具体写作的方法
《开创》杂志现为中共常州市委机关刊物。2004年1月由原《常州通讯》更名而来,总期数一直延续统计和印出,至2010年6月,出版总期数为535期。我按照“一展开二注意”写作上报材料。
(一)按各个历史阶段和时期分层展开。
中共常州市委办公室编的《常州通讯》杂志1983年10月18日正式创刊,其前身为市委办公室《情况简报》。为了扩大党刊内容,适应工作需要,从1983年10月18日起,《情况简报》改名为《常州通讯》,《常州通讯》创刊时为不定期刊物,每期印数2000份。当时《常州通讯》的阅读对象是:城市独立支部以上党组织的领导同志;农村乡(社)党委以上党组织的领导同志。1986年1月15日,《常州通讯》由中共常州市委办公室、中共常州市委研究室编辑。1991年第1期起,在内容和形式上作相应改进。由《常州通讯》编辑部编辑,《常州日报》社印刷厂印刷。力求题材更广,内容更精,栏目更多,信息量更大,时效性更强。把它真正办成常州市宣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反映体现市委在各个时期中心任务和重大部署的重要喉舌,交流、介绍常州市两个文明建设新风貌、新经验的广阔园地,学习传播兄弟地区先进经验和重要信息的畅通渠道。更好地为领导、基层服务。每期推出4-5个栏目。1991起《常州通讯》为半月刊。1992年,《常州通讯》由中共常州市委办公室、市委研究室主办,封面蓝色底纹,每期封底印出责任编辑姓名、杂志出版刊号。
(二)注意各时期刊物形式的变化
1995年起,《常州通讯》在封面印出“半月刊”字样,它是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的正式内刊,每月5日、20日出刊。16开本,每期20页,2.4万字。发行范围:市、县(市)、区机关各部委办局,农村乡镇(含乡镇)以上党委,村和乡镇骨干企业的党支部,市区各独立党支部以上企(事)业单位。每期发行近2000份。共设置20多个栏目,每期轮流推出8个栏目以上。1996年3月起对内芯板式进行重新改版。9月5日(17期)起,适当扩充容量,内芯增加4页,增至24页。1998年改成月刊,套色封面,每季换一次颜色。每期连封面、封底、2页内芯目录、正文共48页。每月25日出刊。
《常州通讯》每年出版几期专辑,以配合全市重大活动。除正常出刊以外,还视情出版增刊。
2000年在封底印出“主管:中共常州市委”字样。2001年《常州通讯》办刊宗旨是:加强内部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兼顾可读性。2002年按省市新闻出版署(局)的规定和要求,今后为内部资料出版物,免费赠阅交流。2003年2月起改版,封面、封底均采用彩色图片。内页40页,黑白印刷。
(三)注意刊物定位和办刊宗旨的新变化
2004年,《开创》改版、试刊,成立编委会,设主任、副主任,设杂志主编、副主编、执行编辑,在封面印出“中共常州市委机关刊物”字样,体现“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开创》的办刊宗旨,秉承党刊风格,积极鼓励求索风气,努力形成进取风范,力争使其成为党政工作的导向标、思想交流的碰撞角、理论探索的争鸣处、实践成果的发布栏和区域发展的记录者,继续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读者的良朋益友。《开创》2004年设栏目31个,还根据来稿情况适当增添新栏目。内页开始配置与文章内容相匹配的照片。每期内页40页,4封彩色印刷,大16开本。每期2400份,全国交流。从第2期起,内页双套色印刷。至此,完全形成正规杂志的模式和形式。2006年起,《开创》内页全部彩色印刷,内芯图文并茂,相互呼应。2010年1月,为进一步创新办刊思路,提升刊物的核心价值,以增强指导性、服务性和可读性,《开创》杂志由原来的月刊改成双月刊,内芯52页,每期印数3000份。增加了市重点企业、星级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发行范围。扩大了覆盖面。《常州通讯》、《开创》杂志从创刊起,多次改版增容,质量逐步提高,编辑出版发行已实现正常化和规范化,成为一份有影响力的党刊。
我在常州市委研究室、市委办公室工作30年,作为市委机关刊物《常州通讯》的责任编辑,《开创》杂志的执行编辑,亲历变化,特写此文。
三、我对做好新时期档案及地方史志工作的想法和建议
2008年,我还应邀参加了《常工院志》的首发仪式;
平时多次与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宣传处的同志反馈过以下建议:1.汇编征集到的我市档案及地方史志工作的论文,扩大影响,方便大家学习,相互启发。2.经常开展活动。如征文、讲座等。3.召开专题座谈会。4.除了专业的地方史志工作人员以外,业余的、兼职的地方史志、档案工作人员,是重要力量。也可参加座谈会、研讨会。5. 多搞活动,多宣传。
2017年11月11日周六上午,在家读常州日报,常州日报社“我与社会科学”有奖征文启事吸引了我。是啊,本周的前几天,正在研读10月29日周日刚刚举行过首发式暨修志工作表彰会的《常州市志(1986—2010)》,阅读过程中,我3次电告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周三、周五分别去电编纂二处,第一时间发现、指出了《常州市志》图片文字年代有错和第三册介绍的常州市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出版的书名的错误,其中第二次因为编纂二处下班无人接电话,就请秘书处的同志转告),新到二处在该处的常云峰:“我们统一记录下来。”
贰 | 常州电视台新闻广场《重回影院看电影》专访我
2009年5月9日,常州亚细亚影视城贵宾厅内举行了亚细亚常州超级影视迷俱乐部成立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会上,我站在主席台发言台前,作为上世纪影视城第一批影评员代表发言,并为俱乐部揭牌。会后,市电视台在名人演艺吧的首届电影收藏品展台前对我进行了专访,询问我提供的亚细亚影视城上世纪90年代红兰白厅电影票,首批电影磁卡、副卡,影视城折叠式画册及明信片、海报、影评员证、《金陵饭店》报影评稿费通知单等的情况和感受……
5月15日,常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广场”节目《重回影院看电影》播出了以上镜头,还以“影视迷:崔勇”字幕打出我的身份,并以“上世纪90年代亚细亚影视城第一批影评员”介绍我,提到“我的研究生论文以亚细亚影视城发展为素材,答辩时得到好评……”,
想不到,第二天在亚细亚影视城参加影片《邓稼先》江苏首映式暨观众见面会,市文化局局长见到我,脱口而出:“昨晚在电视上看到你!”,
上班后,同事、领导、甚至浴室工作人员也说:“巧人还是影视迷,电视上有镜头。”
“电视上看到你,讲亚细亚影视城发展回顾……”
市总工会宣传教育处特邀请我看影片《铁人》;
连20年前的熟人也提到此事。
这些珍贵的经历,沟起了我的回忆。
我在常州日报上首次发稿是1987年,还在企业。上头版的就有两稿:1988年的通讯《外商与我们一起过春节》;1989的言论《建议建立市长联络员制度》。我写稿是出于偶然。因担任塑料行业信息员,厂里人都知道我能动动笔杆子,遇事常来告诉我,进厂6年我已在全国省市各种报刊发表几百篇文章,但最多的稿件发表在日报。我参加过行业信息员培训班,听新闻讲座。还曾担任《江苏工人报》常州记者站通讯员,全行业仅2个名额,因成绩突出,还在优秀通讯员表彰会上,上主席台发言作经验介绍,其中提到在常州日报发稿经历,后印了80多份发言稿在全省进行书面交流,从此写稿一发不可收,与党报党刊结下笔缘,成为忠实的作者、通讯员和评报员。
1992年初我经组织调动进入市委研究室,做过秘书、党刊编辑,曾任市委办公室党刊处副处长、主任科员,至今一干30年,某种意义上讲,人生因为日报投稿和写作而改变。
我最得意的事,是作品多次上日报专刊头条, 1998年7月24日,延陵周末在二版头条发表《再就业:发展经济是根本——市区六行业国企拓展岗位、分流人员追踪》,一字未改全文4500字,并配发了新世纪商城原美食中心的压题照片,引起了很大反响,出报当天新华日报驻常记者站原站长匡启键电话中表示祝贺,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同志手拿样报找到我办公室,省里也正需这方面的素材正在调研。许多文友过了许多年月仍会提到此文。同年10月出版的月刊《新闻简报》杂志(日报社新闻研究室编)还在“业务探讨”栏目以《深入的社会调查,严谨的创作态度》为题,刊登了我创作此稿的体会长文。《再》文还荣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最多的一年中,仅在“影视茶座”发表稿件达五、六十次,曾出现同天日报各版发表4稿的纪录。在《常州日报通讯》报纸上以评报员身份一年发表几十次稿件。溧阳、金坛、武进都曾留下我评报的身影。
我最受教育和感染强烈的是,1997年韩淑芳病逝后的第8天,我就参加了对齿轮厂的第一次采访,听取了不同层面20多位员工的座谈发言,催人泪下,回来写作、修改形成的《天地之间有杆称》的轸怀文章,5月5日发表在《常州通讯》上,全市最早报道,省委办公厅施仁德、孙光能来常在宣传部调研时,一下子索取、收集了几十本该期样刊。随着我市开展学习无私有为的好厂长韩淑芳的活动不断升格,还撰写了言论《人格的力量》发表在日报。这一年,参与策划、组织“一报四刊”(常州日报、常州通讯、常州宣传、常州组织工作、党风月刊)宝马杯“在党旗下”征文,宣传全市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同志,我们专门制作了刊头图案徽标,请市委书记虞振新刊头题字,大家发动,登征稿启事,开碰头会、互通稿件、评比,先后到武进厚余满墩村、宝马集团、溧阳正昌集团、金坛西阳镇开会、调研,日报同志曾参与过该活动,历事5个月的征文活动结束时的9月份,《天》文被评为一等奖。
我永远难忘深感自豪的是,2003年10月8日《读者之声》版在“我为龙城建设献一计”征文活动回顾《城市建设激发市民责任意识》中,附表醒目标出我提出的建议《建设常州城市规划展示馆成为永久性建筑和标志性景点》荣获一等奖!文中点到,我的这一建议“经市领导批转市规划局后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采纳了。”说明得到专家认可。如今,新规划展示馆已经于己于2007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8月9日《民声·调查》版“我看常州”栏目发表了《舍小家为大家,值!》一文,并配发了3幅照片,大照片中规划馆前的主角就是我!原来,3天前我参加“邀你一同感受日新月异的城市道路之变”活动,和16位拆迁户回原地看变化,市民广场也是一站,文中报道说:“市民崔勇还一路争当‘导游’为随行的代表们一一作解说。”我情不自禁提到了规划馆等的建设详情,有感而发。后来,被聘为常州市民规划师,共5届。
我意料不及的是,2007年9月14日参加《健康周刊》百期特刊座谈会,以日报读者身份发言,谈感受谈建议,无意之中一句“健康人人要,周刊早知道”的原话,想不到被作总结发言的居丽琴副市长专门表扬说好,一锤定音,报社荣社长当场插话表态“把它选为周刊广告宣传用语”,结果除了25日特刊C6、C7版通栏主标题用它而且字体特大号处理以外,以后每期还在报眼位置醒目登出这10字广告语。百期特刊,登出了我的发言稿《良师益友健康报》,配发了发言时的彩色照片,下注《开创》杂志执行编辑和姓名。在出报的当天下午,我在中联大厦参加市古研会活动,巧遇日报原副总编辑(后晚报总编)喻敏,他提到“看到了特刊,知道此事!” 本报新闻研究室原主任吴颖之讲“这次是出足风头!”原来,这期中还选登了我的另一征文《周刊知音遍天下》,同天见报“两报一照”,使我受宠若惊。
当我看到、听到自己的作品被发表或广播,当我在各种媒介证实自己的看法、观点与党中央、省市领导的部署完全一致时,当我多次出席优秀通讯员表彰会,或者作为获奖代表在颁奖会上发言,心中真比吃了蜜糖还要甜。我是1992年加入市影评学会,1995年加入市作家协会、市影视家协会,经常与文联打交道,文联搞会员作品馆,曾送给“会员之家”几十本样刊,上有30-40篇我发表的散文、大特写、报告文学、影评……,听北影专家来常作讲座,随文联采风,按时收到文联的刊物,2008年,汶川地震后,收到文联的“爱的捐助倡议书”;收到改革开放30年江苏报告文学丛书约稿件,市文联同志(《翠苑》主编冯光辉到我办公室取我发表的作品原件,我还提供几十本样刊或复印件。
2003、2006年,我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分别毕业。2006年9月常州市开党代会,为了出《开创》特刊,还专门单位开介绍信,到常州图书馆,借回《群众》《江苏通讯》合订本,参考、学习,借鉴,圆满完成《开创》党代会特刊策划、编辑、出版任务。收到领导和全市上下一致好评。
我2000年3月为单位中层干部市委办党刊处副处长,2010年6月起为实职处长。2019年11月为市委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2020年11月为四级调研员。
叁 | 我与《常州档案》趣录一二三
我是常州工业技术学院(现常州工学院)86届校友,每次收到《常州档案》期刊,总会抽空在第一时间认真拜读,例如:2017年第2期(5月)出版,看《常州档案》得知 “档案与抗战史研究”等征文启事(也有过“青果巷”征文等,我在晚上,下班后,在办公室开始构思起草征文,工作繁忙,一直到2个月后,才完成全文);2018年4月13日参加“档案与改革开放”专题征文。2021年6月23日参加农业银行杯“档案映耀百年记忆”征文,投稿系列稿件5篇,(均独立成篇,每篇1500-1800字)。
我长期读、评《常州档案》杂志,2015年12月首次编印以来的5年多时间里,常常第一时间电话、面谈反馈给局领导、编辑部人员、市委文印中心和。如:蒋大春、邱北海、杨宽,等等。
单位每天来一大堆报报刊杂志纸,在中间,突然看见一种“新”杂志(封面有别),待其他报纸看完,认真仔细翻阅《常州档案》,眼睛一亮,让我爱不释手。值得收藏。
一是刊名好。响亮,易记。内涵多,分量足,有特色,名副其实。
二是刊头亮。字体沿用原来,但放大了,大气,美观,版面有时彩印套红。是读者熟悉的,但信息大,版面好。品质生活的实践者。定位很好。
三是专栏、特稿美。喜庆。“大事记”形式导读,内容秀气,艺术,“繁花似锦又一年”,标题美。展龙图,宏伟,行,有创新、创意,其实,体现了持续发展。
以前的几期杂志记忆犹新,我也是文字工作者,期刊、刊物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深受鼓舞。作为一位读者,默默地关注着。无溢美之词。
作为一个刊物,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编辑部一直在努力探索。编辑,努力让党刊成为一份体现气质,彰显文化的期刊,事实上,也在努力这么做,想必大家也看到了每一次的悄然转变。
从办刊物的模式、规格,编辑思路、文风,都在努力向主流媒体靠拢,力求凸显专业和规范;同时,开设的一系列栏目,有效弱化报的宣导色彩,力求让精神“润物细无声”,并融入读者生活,用文化留人才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办刊报人员,每一期的办刊,有周期,压力的确很大,但是相信,有很多跟我一样的读者,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
我与《常州档案》有特殊感情。目睹了发展,有许多交往。1984到1986年在常州工业技术学院(现常州工学院)经济管理系读的是工业企业管理。毕业后,我在企业工作。1991年4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社会主义企业精神研究——玉柴杯社会主义企业精神获奖征文》一书,我的征文《关于培育企业精神的若干问题——对常州地区企业精神的调查与思考》选人其中,其中写到常州柴油机厂“常柴”精神:爱国爱岗,实干善创、纪律严明、道德高尚。写到198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出学习常柴的号召。原来,1990年7月至10月广西玉林柴油机总厂、工人日报经济部、广西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举办“玉柴杯”社会主义企业精神征文,我获奖了,这是我第一次出书!后来,征文参加常州市第四次社科评奖,1994年10月24日获奖,以后多次撰写论文、调查报告,每次参加市成果申报,从1997年第五次、1999年第六次分别获市社科评奖优秀成果纪念奖,到2001年2月第七次、2008年2月第十届分别获三等奖。一次大约是2001年,市委办从武进调来了赵正斌同志,见面时,他说认得我,记得90年代我曾在常柴厂会议室出现过市里“常柴杯”企业文化征文的颁奖会,当时,我俩前后坐着;我因多次获常州日报优秀通讯员而多次出席报社表彰会,领证书、奖品;80年代后期,参加常州电台通讯员培训班,在供电局会场听讲座,学员秋冬时节去滆湖活动,在湖畔、芦苇边、船上拍照,招待所用餐、住夜。也有母校校友。读党校本科时,2000级同班有母校的学员,2002年底毕业前第一次同届搞活动文艺大联欢,地点就选在常柴工会俱乐部大厅,一下午一台10多个节目,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法律班4个班每班的各个学习小组(10多人一组)均有节目表演,独舞《白毛女》,女子舞剑,二重唱,小合唱,作为小组长,我也来了个美声独唱《红星照我去战斗》,后大家跳舞,唱歌,大家夸我:“想不到来自市委办的领导还这么能歌善舞。平时看不出来。”,晚上在临街的酒家,包下上下两层楼面,大家聚餐,气氛热烈。
2008年,我还应邀参加了《常工院志》的首发仪式。
我一直注意各种报刊定位和办刊宗旨的新变化。改版、试刊,成立编委会,设主任、副主任,设主编、副主编、执行主编,机关内部期刊,体现了“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办刊宗旨,秉承刊物风格,积极鼓励求索风气,努力形成进取风范,力争使其成为档案工作的导向标、思想交流的碰撞角、理论探索的争鸣处、实践成果的发布栏和区域发展的记录者,继续成为全国党员干部和广大读者的良朋益友。栏目多,还根据来稿情况适当增添新栏目。配置与文章内容相匹配的照片。全国交流。至今已完全形成正规档案刊物的模式和形式。全部套红彩色印刷,图文并茂,相互呼应。
从创刊起,多次改版增容,质量逐步提高,编辑出版发行已实现正常化和规范化,成为一份有影响力的档案刊物。我亲历变化,特写此文,故事太多。
(作者崔勇系中共常州市委办公室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