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大自幼热爱滩簧表演艺术,在常州和无锡交界的安尚乡、政成乡,即现在的武进区横林镇一带,乡民以“滩簧调”自娱自乐,并吸收了山歌、舞蹈、唱春、弹词、宣卷、道情、小热昏等,在村头搭台演出,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也称“古槐滩簧”。
话剧团导演鲁飞霞、王嘉大合影
王嘉大把滩簧逐步演变、改革为舞台综合表演艺术,从常州到无锡、从江苏到上海,直至唱遍华东地区。一个民间草根艺人,对锡剧的发展起了引领和推进作用,成为锡剧的“鼻祖”。
王嘉大(1885~1964)著名滩簧演员,1885年农历正月三十生于武进县湖塘桥王野鸡村。他原姓周,只因第一次去上海小世界演出时,广告牌上写的是王嘉大,从此一生阴错阳差改了姓。他家境清贫,其父周洪铨是位私塾老师,曾随父上过3年私塾。父亲去世后回家务农。
王嘉大、吴亚童合影
王嘉大12岁时, 被介绍到常州迎春桥吴义兴杂货店当学徒。 两年后, 又到前黄镇潘裕兴粮店当学徒。17岁到为养家糊口,到常州南门外木匠街一家染坊踹布做工,空余时跟随一些人学唱滩簧小调,先后学会“常州唱春”“常州宣卷”“常州道情”等地方小曲。后在有心人的引导下,与白三和尚学唱摊簧,渐显演唱才能。
19岁时,他辞掉染坊工开始唱滩簧,但总有人认为他未拜过师,唱滩簧是“洋盘”(外行之意)。跟王嘉大拉胡琴的朱听良听了不服气,就利用他曾跟高林福拉过胡琴的关系,1906年,在王嘉大21岁时,介绍王嘉大拜高林福为师。
常锡剧《拔兰花》
这年四月,在常州府前街李老三的烟馆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拜师礼。当晚,高林福教王嘉大唱了一出《陆寡妇粜米》,并看了王嘉大演唱的《单卖花》,直到天亮,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演唱艺术生涯。王初学旦角,以青衣见长,后因身材高大,32岁后,改演小生,兼及老旦、老生等。王嘉大嗓音圆滑,而且是满口音,唱起旦角来,十分出色,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光绪三十二年八月的一天夜里,曾有几个青年农民为了看王嘉大的戏,竟把两个前来捉拿王嘉大的武进县衙差役推入河里。
尽管王嘉大的滩簧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但是在清朝统治阶级的严厉镇压和残酷迫害下,王嘉大等滩簧演员不能公开演出,只能东躲西藏,在穷乡僻壤边缘地区偷偷演戏,几块门板搭个戏台,从傍晚一直唱到第二天早上,所谓“两头红”。从乡亲们凑的份头中渡个温饱。王嘉大生前回忆说:“我年轻时,只能偷偷地在半夜里起来演,演完戏,就找个地方躲起来睡觉,好像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丑事,过这种日子真伤心。”他因不堪忍受迫害,曾三次改唱常州道情。
拿手戏有《庵堂相会》《借黄糠》《红纱记》《陆遇春卖布》等十几出,会戏则在百出以上。他的表演。感情细腻,动作逼真,讲究在“平上去入,喜怒哀乐”8个字上下功夫。
那时,官府视滩簧为“淫词小曲”屡次勒石禁演,对滩簧艺人横加迫害。王嘉大也5次遭到关押,每次都受到大刑,族人也极力反对他再唱摊簧。无奈之下,他一度被迫改行唱“常州道情”,有时也唱“常州宣卷”,并拜张瑞坤为师。
辛亥革命后,政府对滩簧的禁令逐渐松驰,滩簧在武进城乡又逐步流行起来。据1915年《武进日报》的报道:5月12日,政成乡横林镇连日演唱滩簧,毫无顾忌,自夜达旦,观者如堵,几等逢场作节。
在这样的形势下,王嘉大和在染坊做工的白三和尚以及会拉胡琴,以卖鱼为生的朱多宝,到常州城里来唱滩簧。先到青果巷李家去唱,接着到府直街殷家墙门唱。
当时有一位邵家少奶奶向他们建议,会唱还要像京戏那样演才好。于是,她帮王嘉大梳起女子的时妆头,并把自己穿戴的缎子呢,珍珠蝴蝶花、花缎裙和灰鼠皮袄给王穿戴打扮。
化妆好以后,王嘉大一照镜子,还真像一个绝色的女子,无不称好。从此以后,王嘉大开始化妆登台演唱,既有面部表情,又有手法、台步等表演。
在青果巷李家连唱了7天,一下子赚了20元大洋,相当于过去一个月的收入。在府直街殷家墙门化妆演出后,轰动一时一唱就是17天。
常州八姓大户,陆续邀其演唱,观看的人群,络绎不绝,其名不胫而走,妇孺皆知。王嘉大戏路很宽,生旦兼擅,唱白皆工。连常州府和武进、阳湖两县衙门当差头儿也都天天来听,无形中冲破了滩簧的禁令。
王嘉大与师兄陈金甫搭档,演唱对子戏《庵堂相会》《徐老增扎灯》《打窗楞》《拔兰花》等。陈为生角,王唱日角,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名气更大了。
后又与陈阿宝(小生)在一起演唱。由于王嘉大“肚子里有货”,化妆演出,演啥像啥,接连演唱了137个“两头红”,获得了滩簧界“满天红”的美誉。
1918年《武进报》报道:5月11日在城中状元第后花园内演唱滩簧,观者不下千余人,直至天明演唱才完毕,散出之人填街塞巷。观众不单有平民百姓,甚至连县知事、县长以及他们的太太、小姐,也都争相前往观看一睹滩簧的风采。
滩簧进城和化妆演出的出现,使滩簧从单纯的清唱,发展到了又唱又表演的新阶段。在苏南城乡广泛流行开来。一些滩簧班听到王嘉大在城里演唱受欢迎,收入多,且又生活安定,也纷纷到城里来演唱。开头到富裕人家去唱堂会,后来到茶馆、酒肆演唱,盛况空前。
1919年(民国八年)夏季,受其徒周甫艺的力请,再度出山,赴上海小世界游艺场演唱滩簧。期间,他将常州道情和宝卷的不少精采曲目,如《双奇冤》《盗金牌》《乌金记》《纱裙记》《金簪记》等陆续改编成滩簧上演,创立了一批滩簧的大同场戏,一时蜚声上海滩,对滩簧在大城市立足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王嘉大善于改革创新,对滩簧的发展提高作出重要的贡献。如在《珍珠塔》一剧中增加了“后园会”一场戏和方杨氏顶香盘的情节。过去滩簧没有老旦唱腔,他与琴师谈凤笙合作创立了反弓老旦调,使滩簧的老旦有了自己的声腔。
1923年(民国十二年),他还在上海曹家渡建造了第一个专演滩簧的剧场三民戏院。他一生收徒31人如周甫艺、李如祥、沈阿焕、吴雅童、杨企雯、沈素贞、徐玲妹、周菊英、王素、王翠珍等,皆出自他的门下。
王嘉大的传人最多,人才济济,不但有常武籍的刘荣炳、谈凤笙、周甫艺、梅金海、王汉清、张乾大、沈素珍、王兰英、汤国政等等还有无锡籍的李如祥,沈阿焕等,苏州藉的陈菊林、沈梅英,以及青浦、浙江、安徽、溧阳、宁波等籍的传人计100余人。
课徒甚严,因材施教。从滩簧--常州古曲--常锡文戏--常锡剧--锡剧等各个时期的名角,除了示范演唱外,主要致力于传统剧目的挖掘和整理。经他整理改编而保留下来的剧目有《十美图》《六美图》《文武香球》《杀狗劝夫》《养媳妇》《珠罗帕》《双珠球》《九丝绦》《彩云球》等几十出。
王嘉大善于革新,学人之长为己所用。他受弹词名家马如飞演唱的《珍珠塔》启发,丰富了本剧种《珍珠塔》姑母头顶香盘的情节,一直沿用至今,使该剧成为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1957年江苏省锡剧协会成立,他首任主任。历任江苏省、常州市人民代表。1964年农历六月初六晚上,王嘉大在无锡寓所整理剧本时,因室内高温而晕倒,导致高血压中风,经救治无效去逝,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