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盎然的秦汉早期隶书
羿耿庵 文
秦朝统一使用的小篆文字,由于书写速度太慢,已不适应繁忙政务的文字工作需求,于是另一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的文字应运而生,这就是秦隶。秦隶是由古汉字向现代文字过渡的字体。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千余枚墨书竹简,其书体是典型的秦隶,字很小,仍存小篆的形体,但已改变小篆书体的一些偏旁为隶书写法,结字工整端秀,笔画浑厚;其点画已有比较明显的起伏变化,特别是其中的“波势”已初具规模。 秦隶的出现,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始了今文字的使用。
在西汉晚期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的普遍书写材料是竹木简牍,另一种就是帛书,因为丝帛价格高昂,只能用于某些特殊场合,因此,汉代帛书能保存至今的很少,是西汉早期的隶书,与秦隶相比较,其书风变化不是很大。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批西汉帛书,有《战国纵横家书》《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等,其中《老子》甲本书风和秦代隶书差别不大,篆意较多,字形较长,同音假借的现象比较普遍,但笔法中隶意更加明显。古韵盎然的秦、汉早期隶书的发现,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创作空间。
临创心得
1、秦、汉早期的隶书字型较小,用笔与篆书相同,都是藏锋落笔,中锋运笔。所不同的是其呈现的线条已由均等的篆书线条变为有粗细变化的线条,因此宜使用稍粗且较秃的羊毫并将字放大临写,同时笔端压力强弱也不宜大,这样,起笔笔锋不易外露,线条较为浑厚,此外横画“蚕头燕尾”不明显,整体字势含蓄,有一种凝练的笔趣。
2、秦、汉早期隶书的单字结构变化较大,没有固定的程式,不能将字的结构空间写的过于匀称,此外,这种隶书大多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字距大小不等,错落变化,略有穿插,整体端庄大方,因此,不能将其写得排列整齐、左右对称、过于工整,要尽可能彰显其自由舒展、天真烂漫之势。
3、因为秦、汉早期隶书是由秦篆向隶书过渡的一种书体,结体丰富多变,虽大多数仍为小篆的形体,但部分偏旁已改为隶书写法,结体更多省略改变,多呈隶意。其中许多字的点画有明显的起伏变化,特别是其中的“波势”已初具规模。部分临写者由于没有篆书和东汉碑刻隶书的书写基础,不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往往照猫画虎临写,不得其要领,在创作时容易出现谬误。因此临写时,首先要懂得篆书和东汉碑刻隶书的用笔、结体等书法特征,篆、隶两体兼擅,才能真正深入其堂奥,使作品更加古朴浑厚。
4、古人在竹木简或帛书上作书,大多用墨较重较黑,不讲究墨色变化,随着生宣的运用和人们审美倾向的改变,当代书家更注重用墨的变化;尤其是对水的充分运用,使书家在书法创作中更加突现其艺术个性。因此在创作中,需注重墨色的枯湿、浓淡变化。我用秦、汉早期隶书笔意临创的作品秦简《为吏之道》一节(图一),其中的“为、吏、之、必、直”等大多数字采用篆书结体,但其用笔已经显现秦、汉早期隶书的笔意,点画起伏没有明显变化; “安、道”等字的捺画没有明显的隶书“波势”,但已显汉代规整的碑刻隶书笔意;整体布局长扁不一,错落变化;字距大小不等、略有穿插;章法疏密有致;另外,“凡、为、毋、正、直”等字用墨较浓,写得比较实,与其它墨色较淡的字形成虚实变化,整幅作品虚实有变、古意盎然。
秦代的隶书(此作已被蔵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