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耿庵:临褚遂良《倪宽赞》之感受
羿耿庵 /文 刊登于《中国书画报 》
楷书至唐代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笔法和结字上创立了一种典型的法则,一直被后人视为取法的典范。其中“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是唐代楷书大家中极有个性、极具变化的一位。褚遂良,字登善,又称褚河南,其书法精于楷法,传世书法作品较多,晚年在书法上达到了一任天然的率意境界,主要传世书迹有《伊阙佛龛碑》《倪宽赞》《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等,其中传为褚遂良晚年所书的楷书《倪宽赞》墨迹(见图一,为局部)是其重要代表作。《倪宽赞》书风清丽典雅,笔力遒劲;点画挺拔舒展,轻重分明;中锋行笔,起笔、收笔沉着雅致,整体给人以平和娴雅、神爽气迈的感觉。历代书家对其推崇备至,苏轼评说其“清远潇洒,微杂隶体”,元赵孟頫评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由此成为后世学习的优秀范本。
在这里,我想就此作谈谈自己的临创心得。
图片
图一
第一,临习褚遂良楷书从《倪宽赞》入手,能熟练掌握丰富而多变的楷书笔法。孙过庭《书谱》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也就是说,临摹碑帖宜先读帖再临写,做到心悟手出,耳濡目染,尤其要注重眼的观察力。在临摹过程中,可以从较易的单字入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后进入到通篇临写,且要尽可能将字写像,先求其形,再求其神。
第二,单字结构是一行字乃至整篇的基础,启功先生对汉字结构颇有研究和心得,针对其重要性曾反复强调:“结构是一个字的骨头架子,在一个字中,结构是主要的,笔画居其次。”因此临习此帖,首先要将注意力放在单字的结构上,然后再注重笔法。《倪宽赞》结字工整秀丽,笔势舒展,给人以秀丽古雅的感觉。单字结构具备横取斜势、左右对应、左紧右松、上紧下松等楷书结构的基本特征;点画之间十分紧密,整体呈内紧外松之感,临写时要注意点画之间不能随意断开,避免结构松散。此外,该帖的字大多写在界格中心,这也与初唐时期欧阳询、虞世南两家的笔画平直、结构严谨内敛的风格一脉相承。
第三,《倪宽赞》笔法极富变化。起笔或轻或重,横画作为主笔时,大都起笔较重,斜切入笔,行笔轻过,收笔往右下稍顿回锋,也有些横画起笔较轻,收笔向上,沉着有力。笔画之间粗细对比非常明显,粗处厚重而有力,细处飘逸而轻灵,尤其是撇画与捺画之间轻重对比十分明显,撇画特别轻,捺画特别重;右弯钩收笔处由重而轻向外向上提笔,呈现隶书意趣,使书风更显高古,这也是《倪宽赞》笔法的主要特色。
第四,学习楷书宜先专后博,然后汲取其他各家之长,最终形成自家面目,这需要经历漫长的实践过程的。当下,一些初学者喜欢随意频繁更换字帖,今天习“褚”体,过几天又改写“颜”体,这是要避免的。当然,在对用笔精致、结构严谨,整体书风稳健平正的《倪宽赞》有了较深的临习之后,可转益多师,向其他书家汲取营养。褚遂良书法取法魏晋钟繇和“二王”,因此,可追本溯源,向上探求;也可转学褚遂良其他楷书碑帖,其一生书风多变,留存下来的楷书作品较多,风格呈多样化,传为其所书的楷书《大字阴符经》,因是墨迹本,字迹较清晰,可进一步窥其用笔轨迹。
第五,学书者要学会心理调节。我们在学书过程中都会涉及眼与手的关系,眼是指鉴赏水平,手是指实际书写水平。书写者往往会有惯性书写方式,当你写得顺手、满意时,就应该谨慎,顺手之后易滑、薄、轻,也会以一种常规方式思考和书写,慢慢就会落入自我陶醉的怪圈,这也说明临写者的欣赏水平已经低于手上的临写水平,这时候就要少写多看、多观察所临碑帖,提高鉴赏水平。当感觉字写得不顺手、没有进步时,往往又是新的进步开始,这时要多写、坚持写。书写越不顺手,就越会有疑惑,解惑后自然又会上一个新台阶。在漫长的学书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这种心理变化,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第六,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对临习楷书极为重要。《倪宽赞》整篇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稳健平正的书风,点画瘦硬、劲挺。我的体会是,长期使用羊毫,偶尔使用硬毫或兼毫,则更易于驾驭。我用长锋羊毫笔临写的褚遂良《倪宽赞》手卷(部分)(见图二,为局部)在长达十多个小时的连续临写中,我以极其平和的心态,全神贯注、一气呵成,力求整体体现《倪宽赞》清秀典雅的书风。图三为我以此帖意创作的楷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