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961年江苏省锡剧协会常、锡滩簧演员师承关系的调查,当时常帮演员有258人,锡帮106人,江阴帮10人,常武滩簧帮人才济济,堪称锡剧第一大帮。
常锡剧《双推磨》
在清朝政府严厉管制和一再取缔下,一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民间滩簧戏曲,被置于非法地位,唱本刻版被收缴销毁,演员遭到捕拿处罚,女子演唱几乎绝迹。许多滩簧艺人只好回家务农,少数滩簧演员由公开高台演出,转入村户秘密演唱,原来有多种乐器伴奏的曲目,只能改为一把二胡伴奏了。
官府的严禁,使滩簧回复到了过去原始的对子戏阶段。但由于滩簧发源于农村,根植于农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之滩簧小戏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又有悦耳的簧调,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加之有些善歌能舞的青年,不但欢喜看滩簧,还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成为滩簧演员。
《常锡文戏》扬申城
常州滩簧(常帮)的祖师爷高林福,就这样登上了滩簧的历史舞台。开始时,他师从周奎大学艺。初唱旦角,因身材颀长,长相欠佳,改习小生、老生,擅长白口戏,人称“白口小生”。
离开周奎大返回武进乡下,与许四大合挡唱滩簧,后和搭档周福奎是当时常武地区演唱的老祖师。开始唱“因果”,后因唱滩簧被革出宗祠,被迫和周福奎转辗在武进、宜兴一带乡下唱滩簧,还在常熟、无锡、昆山等地农村巡回演唱。
高林福的最大贡献是收了大批徒弟,是常州滩簧帮的创始人。他先后收了那就是王培良、钱兰玉、王盘林、白秋鸿、佘桂良、孙七大、刘连生、陈金甫、王嘉大等十大弟子。这些大弟子,又培养了众多的滩簧传人。
如钱兰玉的第三代传人就是我县锡剧团的派头老生冯国良和著名锡剧演员郑永德。
王盘林的传人为著名的锡剧改革家,最早到上海演出的孙玉彩,孙玉彩的传人又是著名锡剧男旦三鼎甲之一的郑桂芬。
佘桂良一系传人很多,佘徒弟王桂福住在常州火车站附近,著名滩簧演员黄云泉、卞和尚、周小庆、吴雅童、周菊英、王兰英、朱仲明都出自佘系,其中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王彬彬已是高林福的第七代传人了。
孙七六(孙七大)是郑陆桥徐家头羌家村人。他不识字,但戏路较宽,年轻时演花旦,后演小生、老日、老生他拿手的戏是《拔兰花》等对子戏,孙七六长期与徒弟沈志民、倪根宜及千女儿倪玉珍在武进郑陆、横林、戚墅堰、横山桥一带演唱。一人要演几个角色,一会儿演小生,一转身又以老生出场,一场戏一演就是一夜。1955年夏天,应徒弟陆文奎的邀请,在郑陆桥观看青浦县锡剧团演出时,由于过度兴奋,突然猝死在夜餐桌上,终年近八十岁。
高和甫是孙七六的弟子,孙、高两人结伴在农村卖艺长达八年之久。1928年,高和甫和孙七六分手,自己组织戏班,,带领二十余人长期演出于常州、丹阳、无锡、江阴、常熟等地,名噪一时,曾在无锡耀记大舞台挂过头牌。
高和甫戏艺精湛,擅演“丑角”《拔兰花》、《李三娘推磨》、《借黄糠》等是他的拿手好戏,还擅赋子《鱼赋》、《酒赋》、《乱透百家姓》。他演的都是幕表戏,台词语言通俗,观众喜闻乐见。演滑稽戏他能使观众捧腹大笑,演悲剧时,常催人泪下。
解放后高和甫继续在农村演唱,“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演艺生涯,回家务农。1975年病逝于圩塘乡前圩大队韩家村,终年78岁。高一生先后收徒15人,较有声誉的有吴雅童、张雅乐(苏州市锡剧团团长)、金月琴、王洪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