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平常语(原常言道) 2022年5月24日-2022年5月27日新话题

常言道 最后编辑于 2022-05-31 11:12:36
6991 8 7

近日,参与一档节目的几位专家针对当前房地产形势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迅速形成三个话题:“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6个钱包(双方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凑首付”“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专家称今年6到10月是购房好时机”。“专家建议”相互矛盾,令人不知所措,网友们“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来说说你的看法吧。请注意,每周六晚截稿)

小启:本期起,《常言道》栏目更名为《平常语》

2022年,《文笔塔·观点》版每周二出版 

5月24日常言道刊发名单:

言为心声、龙城琪琪


A0520220524C.jp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人参果
  • 张秋生
  • 泉水涓涓
  • 顺其自然者
  • 方块糖
  • 文学院
  • 刘雨虹
发送

8条评论

  • 留一只耳朵听自己的声音

    当手头事情一时没有思路时,人们习惯求助度娘,看看各种经验贴。而面对一些专业知识领域的难题时,来自专家们的声音则可称之为天籁。那么当天籁之音不再纯净,我们又该如何找到答案。近日,在一系列互相矛盾的专家建议相互斗法之后,人们一时分不清到底哪句才是良言,哪个才是真的专家?
    专家的建议似是而非,好像有些道理,但以自己目前的条件似乎又完全无法做到。正如前段时间冲上热搜的“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专家称今年6到10月是购房好时机”。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微薄的工资、根基不深的工作经验以及简单明了的人际关系网络很难支撑他们早早地实现买房这么一个人生小目标。因而大多数人都选择租房以积累资本为未来的幸福生活蓄力。可专家的建议无疑让人又陷入怀疑与焦虑,到底是现在咬咬牙付个首付,还是再等等继续租房呢?如果这样会不会又损失更多呢?然而另一边,又一个专家在建议“不建议年轻人掏空6个钱包(双方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凑首付”,简言之,年轻人的买房大计无需操之过急,可缓缓矣。两边意见不一,买还是不买,无从下手,然而在笔者看来,在众声喧哗中我们不如腾一只耳朵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与自己实际处境相似的建议背景听取建议。毕竟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专家的建议也只能具体的条件中应验,与其被不同的声音淹没,不如塞上一只留给自己,在没有打扰的情况下灵魂与头脑才能进入深度思考。
    人对外物的认识总是会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影响,专家也不例外。建议专家别建议,是对专家的失望也是对专家的鞭策。对于专家来说,既然作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就应该明晰自己言论可能造成的影响,谨言慎行,同时不能因为私利而违背良知误导大众,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对于网友来说,则应该“擦擦眼睛”“清清耳朵”不能盲目相信专家言论,结合自身实际出发,选取有参考价值的“专家答案”作为参考。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则应积极辟谣假新闻假传言,不仅仅为了挣钱流量而制造一些虚张声势的话题。
    与其在各种不同的声音里迷失方向,不如捂上一只耳朵,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专家意见只是参考答案而非标准答案。
    2022-05-29 00:42:55 0回复
    1
  • 专家建议之余应该多接地气

    近日,几位专家参与一档节目时针对当前房地产形势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形成三个话题冲上热搜:“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6个钱包(双方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凑首付”“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专家称今年6到10月是购房好时机”。这些建议遭到了网友们的调侃,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个词条也迅速获得了大量点击。
    不少网友反映,看到这些建议,不仅不能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还产生了被人站在制高点指指点点的感觉,反而加重了自己的焦虑。
    在笔者看来,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和技能储备得出的这些结论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它们作为参考性的意见也能为一些符合条件的年轻人提供购房新思路,但问题在于,许多年轻人和专家之间是有壁的,二者的思考方式、所处环境、社会阶层都不同,依照很多人的经济现状来看,不太可能实现购房这个目标,在他们眼里,专家的建议就有了一些讽刺意味,所以年轻人不爱听专家的意见是很正常的。
    类似“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样的群嘲实际上是年轻人对抗专家建议的一种方式,它们不仅仅是情绪的宣泄,更是尖锐的提醒,提醒专家们建议之余该多“接接地气”了。换言之,年轻人普遍认同平等民主的观点,他们厌倦脱离实际的建议,或者说没有精力和耐心去仔细思考那些不符合自己主观意识的意见和观点,现在的年轻人更加独立清醒,他们很少需要传统的专家给自己建议,而这是无法逆转的时代趋势,因此这就需要专家们在提建议之前多多关注现实,多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吐“真言”,少吐“莲花”。
    发表其中两个观点的是景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胡景晖,他强调建议没有利益导向,要不要采纳看大家自己的判断。专家的确有义务向大家输出一些建议,但就像胡景晖所说的,建议不该有利益导向,同时也应该全方位地看待年轻人的困境,多维度地提出建议。
    提建议的度需要专家好好把握,不恰当的建议会加重年轻人的焦虑,更会加重年轻人对专家的反感。年轻人在面对专家意见时也有温和的处理办法,适当听取专家意见、不对不适合自己的意见上纲上线,焦虑就会缓和很多。
    专家和网友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发言,这次的“博弈”实际上是两种不同视角下产生的观点的碰撞,也给专家们敲响了一个警钟,直面现实、多接地气才能得到网友们的真正认可。
    2022-05-28 19:45:26 0回复
    1
  • 走自己的路,让“建议”说去吧!
    龙城筱和

    近日,参与某档节目的诸位专家针对当前房产形势各抒己见,形成针锋相对、相互抵牾之势,他们或是“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或是声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亦或是“今年6至10月是购房好时机”,令围观的吃瓜群众无所适从。因此,有网友戏言:“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真是一语中的。
    “专家”,顾名思义,是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此处应该就是熟谙经济学尤其是房地产经济学的学者或资深业内人士,他们以房地产经济运行规律来预测、分析当前的房地产趋势,从而提出指导性建议。然而,专家的权威身份和相对丰富的房地产知识并不意味着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就是百分之百的“正解”,更远非打开每家“房产迷局”的金钥匙。专家只是从某个视角或某种立场出发,提出适合某类人群的购房建议。例如第一条建议,就是基于老龄化社会问题加剧,专家建议老年人首先要保住自己的钱袋子,不要为了年轻人买房子而把养老金都倾囊相赠。而第二条建议,则是基于二十余年来,中国的房地产走势总体向上,因此从资产投资回报率角度而言,买房比租房的房产回报率更高,但前提是不能买到恒大之类出现债务危机的房产,否则会血本无归、欲哭无泪。
    因此,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人,专家的建议永远只是“建议”罢了。如果每个人都亦步亦趋地跟着专家的指挥棒走,难免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各人都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权衡家庭收支情况、工作稳定性、家庭结构、单位远近、个人偏好等,再适度参考专家的合理性建议,最终确定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房产购置计划。如此,自己做好功课,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是摆脱自相矛盾的专家建议的不二法宝。
    借用但丁的名言,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建议”说去吧。
    2022-05-27 09:18:54 0回复
    1
  • 专家是人 并非是神





    日前,“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冲上了热搜。事情源起于在近日播出的一档节目上,参与的几位专家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态势,提出了几个建议,随后这些建议迅速形成了三个话题——“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专家称今年6到10月是购房好时机”,被众多网友热议。
    对于这些前后矛盾的专家建议,网友们表示得用魔法才能打败魔法,纷纷戏谑“建议很好,建议下次不要建议了”。网友的此种反馈正是对互联网上各种各样“专家建议”的不满,专家也被戏称为搬砖的“砖家”。
    我们必须承认,专家的本意是良善的,观点也是有理可言的,但对部分建议对象来说却是“无用之谈”。忽视现实困境而空谈美好期待,如此建议既丢了专家的权威,又失了知识的温度。
    但是,相互矛盾的专家建议更是折损知识分子的形象。一边是“专家不建议掏空6个钱包凑首付”,另一边是“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截然相反的观点使不少人在两种经济行为之间纠结。专家建议本应起释疑解惑、指导生活之效,而非再次加重人们的迷茫与困惑。
    想到矛盾的专家建议,在其他领域也是这样:
    改革开放前,专家一直认为,中国发展造船工业的道路值得思考,鼓吹“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崛起证明我国不仅有能力买船,更有实力造船。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尽管赚的少,赔的多,有的血本无归,有的投河跳楼。可是许多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怀疑股市分析师不靠谱,可分析师讲课时座无虚席。
    最现实的问题,如天气预报,过去靠紫金山天文台的老设备报得不准情有可原。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仍有人在大晴天被雨淋得像落汤鸡,即使这样全国人民还是准时在电视上收看天气预报,外出时要翻一翻手机。
    专家是人,而不是神,大千世界,瞬息万变。不妨借用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演讲中的一段话——“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流通便捷高效的时代,民众勇于质疑与自身生活经验不符的“专家建议”,未尝不是一种理性的觉醒和对专家身份的祛魅?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鞭策专家要把“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精进笃行才能有成长、有情怀,才能更好直面公众质疑。
    2022-05-27 08:35:26 0回复
    0
  • 理性地听,辩证地用
    近日,“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一话题登上了热搜,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专家要学会闭嘴,以后不要再给群众瞎提建议了。”参加一档节目的专家针对当前房地产形势提出的一些建议:不要掏空6个钱包凑首付”“买房比租房划算”“今年6到10月是购房的好时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房子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多少人为了买房而走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还贷生涯,因此专家看似矛盾的建议立即激起了观众对知识权威的反叛。

    在笔者看来,专家的建议并不矛盾。专家建议目前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的年轻人不要为了凑首付而掏空6个钱包,因为还有漫漫还贷路要走。专家建议买得起房子的人群买房子比租房子划算,专家建议打算买房子的人群6到10月份再买。如此分析,便会发现专家的建议是基于不同地域的实际市场环境和不同人群的实际收入出发的,对大众而言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拿专家的建议去套在普通大众的身上,难免出现矛盾的下场。

    观众应该建立培养一种“公共意识”对专家的话要有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判断。专家的话经过媒体断章取义的剪辑,前后语境消失了,专业的术语不被重视,反而是那些家长里短的话被大肆传播,被舆论冠以“专家建议”误导后来者。其次,不排除一些“伪专家”为博流量而发表一些错误的看法误导没有实际判断力的老年群体,就像家族群里的长辈们发的不要食用方便面的消息那样。这些消息不一定就是专家建议,而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冠以“专家建议”的名头,其实和专家并没有多大关系。

    说到底,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对于“专家建议”还是要以自己的判断力加以审视,不要听风就是雨。外界的声音只是参考,最终还是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有价值的专家建议,我们可以采纳,并且辩证地使用。对于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只言片语,我们也不必上岗上线,一笑置之即可。
    2022-05-25 15:24:32 0回复
    1
  • 专家站在中间立场建议,还是要听的。
    2022-05-25 09:15:13 0回复
    0
  • 专家可以讲话,政策可以制定,该买还是买
    2022-05-24 22:49:40 0回复
    0
  • 不掏空六个,最少要三个才能成功。
    2022-05-24 13:03:49 0回复
    0
  • 6947
    积分
  • 201
    博文
  • 1334
    被赞

个人介绍

平常语(原常言道)栏目沿用“常州三人谈”和“博客周话题”的采编风格,每周在报纸版面及常州网博客发布话题,刊发围绕该话题从不同视角撰写的评论文章,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稿件。欢迎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研究者、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评论爱好者等赐稿,请勿一稿多投。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