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眼里的老呆子
徐吉华
老呆子!母亲常常这样说父亲。而在她噙着的笑意里,听不到一丝责备。
父亲已近耄耋之年,是地道的农民。他已头发花白,微微弯曲的背脊显得更为瘦弱,不大的眼睛却格外慈祥。他不善言辞,与人交流时,呵呵一笑是最多的表达方式。
在母亲的眼里,身为城郊菜农的父亲确实有点呆。“五十斤的蔬菜,别人能卖出五十五斤,你倒好,只能称到四十五斤。”母亲有时嘟囔。父亲却乐呵呵地说:“别人短斤少两也发不了财,买卖时间长了买菜的人也就了解你的品行。我们家称的足,菜卖得快呀,省出来的时间不也是金钱么,算算还是我们赚了。”“总是你有理。”母亲也笑了。
从记忆起,哪怕生活过得再紧迫,父亲从来不占小便宜,更多的是慷慨解囊。儿时,父亲曾因同情来村里卖货小贩,买回来一箩筐餐具、茶具。母亲埋怨,日子紧巴巴的,买这些瓷器干嘛!又上当了吧,老呆子。父亲说:“大家都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再说,就这点钱,能上多大的当?”“你呀,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呐。”母亲总是拿他没办法。
前些年,父亲见左邻右舍的老人喜欢打牌,便置办了张麻将桌。不多时,村前村后的老人也来了,常常是四人打牌八人看。无论是谁,父亲总会递上一支烟,泡上一杯茶。日子久了,打牌的人不好意思,常常要求付些台钱。“都是来玩的,给钱就见外了,再提就是看不起我。”父亲总是婉拒。“有钱不要,老呆子。”母亲打扫卫生劳累时偶尔也会嘟囔一句。“人家愿意上家来,是看得起我们。现在日子好了,咱又不缺那点钱呀。”父亲陪着笑。总以为父亲不会算账,其实他心里明镜似的。也正是这样,周围邻居总喜欢到我家来玩,一些家长里短也总喜欢和父母亲唠叨。敦厚的父亲既赢得了村民的尊重,自己也收获了快乐。
在别人有困难时,父亲总是毫不犹豫给予帮助,哪怕是面对生死考验。2011年中秋节中午,隔壁七十多岁的老妪在码头洗碗时,不慎落水。父亲听见呼救立即冲出屋子,发现离码头10多米远有人在水中挣扎。他一个猛子扎进河里,将她救上了岸,衣服与鞋子都没来得及脱。我听说后捏了一把汗,那个水塘中间水深约五米,河底淤泥也深,父亲都这么大的年纪了,在深水中救人多危险呀,想想都后怕。父亲却很坦然,关键时刻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邻居得救才是最大的宽慰。父亲的救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见义勇为基金会也送来了奖状与奖金。面对这些,父亲却反而不安,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应该的,看到别人有危险,任何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自己也没有受伤,不需要如社会和政府如此多的关注。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位皱纹里都写满呆的故事的农民。他虽然没有给我富足的物质条件,但敦厚、善良、正直、诚信的本性融入了我的血脉,成为斑斓岁月里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