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建设大学后职业技能训练中心 抢占人才红利高地
安文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都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和制定战略。5月9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林介绍了“两湖”创新区规划建设情况。如喻常州为飞龙,那么民国以来、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常州经济发展始于古运河和沪宁铁路沿线十字交叉交通线的中部崛起,是龙抬头和龙躯跃起;而90年代的发展主要是东进,接受长三角尤其是上海经济辐射,伸展东北和东南两个龙翼;而“两湖”创新实际是常州十四五建设战略重心西扩,伸展西南和西北两翼,可简单概括为中东部先进生产力要素的西征战略。我们注意到:以往龙身崛起与东北和东南两翼拓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的微观自发行动,基本上是企业无数战术行为结果导致的宏观自然格局,而现在西南和西北两翼规划,是服务于常州巨龙四翼腾飞的主动自觉宏观战略。已故老市长陈鸿昌讲过:改革开放初期探索阶段,五朵金花九条龙是摸着石头过河战术,是没有战略的战略,现在搞现代化建设行不通,制定正确战略是首当其冲、当务之急。“两湖”创新战略当然有不完善之处,但战略再不完善也比没有战略强,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就是了。
战略就是明确前进目标和路径,集中优势力量完成。实施“两湖”创新战略优势何在?其实,常州缺矿少地,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优越,以往经济发展只能靠人,靠在同样天时地利条件下的人和,靠居长三角市场中轴区位上那些懂市场行情、做市场紧俏、卖市场畅销的常州人,一言以蔽之,就是吃人才红利。因此,实施“两湖”创新战略,归根结底靠的是抢占人才红利高地,靠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精、人精我新的人才,研发和生产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精、人精我新的产品,靠聚天下英才汇世界红利。
然而,常州靠什么聚天下英才?天下英才凭什么到常州来?政策优惠和环境顺畅当然必不可少,但并非常州独门绝技。说实在的,那些干得风生水起的凤毛麟角的存量人才,尤其是大师,常州很难挖到。不过,人才是动态的自我增殖资本,大师都是从学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且,当代科技革命加速了知识更新过程,大大压缩了从人手到人才甚至人物的时间,一个不起眼的普通大学生,没人敢断定其三五年后不会一鸣惊人。可见,常州抢占人才红利高地的现实途径,主要不是依靠空降兵,而是在山脚下与大学生们一起一步步向山顶攀登,在造就英才的同时,收获人才红利。因此,我建议将建设大学后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对域内外大学毕业生进行适应企业急需人才进行学后职业教育,作为实施“两湖”创新战略,培育人才红利优势的重中之重。
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一千多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这是建设大学后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一呼百应的天时;常州地处长三角中轴区位,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企业众多,生活优质,是吸引八方学子纷至沓来的地利。至于人和,就学生而言,就业难,并非企业不缺人才,而是由于目前大学教育体系适应人才市场的机制改革远未到位,学生所学与企业所用严重脱节甚至背离,理论一大套、实际做不到,像任何人参军必须先进新兵连一样,他们需要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用半年左右时间学习训练职业实际操作技能。而他们具备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及基本素质,这种训练将极大激发其潜能,焕发其智能活力。就企业而言,它不是学校,应像德国那样,人一来就能上岗,目前其想要的找不到,不想要的挤破门,技术骨干青黄不接,结构性人才荒严重影响生存发展。如果政府承担起学后适应性职业技能培训责任,对企业是最解渴、最增效的公共服务,肯定将吸引他们在常州投资和再投资发展。就政府而言,推动经济发展,自然少不了财政投入,大发展免不了大投入。如果比较性价比,那么投资人才资本,从中长期看,显然是一本万利、永不过时生锈;就人才资本投资看,培养一个大学生四年成本,显然十几倍于半年左右的学后职业技能训练;从公共教育投资分析,办好一个常州急需专业,如生物医药,至少10年,而通过学后职业技能训练满足企业需求,不必养鸡下蛋,也不必孵化成鸡,只要训练小鸡半年,可谓多快好省抢占人才红利高地的捷径。
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建设“两湖”创新区学后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并不意味着必须伐兵(投资)、攻城(大投资),而是主要靠伐谋策划、伐交协调,如师资可由拟用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编教材手把手教;办公经费可在用工合同中扣除补偿。更难能可贵的是,西太湖就有现成校舍:
这群欧式别墅,距西太湖不足80米,2014年开建,因资金链断裂荒废至今,通过政府伐交协调,完全可能将这个绿水青山的烂疤变成人才高地的璀璨明珠。
期盼常州首倡的两湖创新区学后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成为推动常州发展格局“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的强劲引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