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单位考试当中,常识是一个常考的板块,包括科技、人文和地理三部分。其中,人文常识往往是比较常见的考点,所以今天牡丹江中公教育给大家介绍当中的一个知识点--前秦文学。
一、概述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主要有《诗经》、散文、楚辞和山海经。
二、前秦文学介绍
1.《诗经》
又称《诗》、《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现存305篇。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运用了赋、比、兴表现手法。
《风》出自周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称《国风》。《雅》是正声雅乐,分《小雅》和《大雅》。《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内容除宴会、祭祀和史诗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修辞手法中:赋即铺陈直叙;比即比方;兴即触物兴词。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风》、《雅》、《颂》和赋、比、兴为诗经六义。
2.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个部分。历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历史散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后来出现很多对《春秋》进行补充、解释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著,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主要记述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主张和策略。
诸子散文代表作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孟子》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荀子》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韩非子》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
3.楚辞
屈原,战国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其中最著名的《离骚》为楚辞代表作。
楚辞,从诗歌体裁来说,“楚辞”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仿骚作品。《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中最著名的篇章是《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四、《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