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巜书法导报》对羿耿庵的专访

羿耿庵 最后编辑于 2022-05-01 15:15:52
4802 1 5

取法乎上 传承经典

----书法家羿耿庵访谈

王国强:您学书已近50年,请教过当代许多书坛名家,请您谈一下自己的学书经历。您随沙曼翁先生学书近30年,感受最深的是哪些方面?

羿耿庵:我19岁就走上了学书之路。那时老师要求我照他的字写,从早写到晚,节假日也不休息,这纯属死用功。当时我比较迷茫,幸运的是,不久我被引荐拜师于著名书画金石学家沙曼翁先生门下,从此学书上了正轨。之后还先后有幸请教过启功、林散之、沙孟海、费新我、谢冰岩、冯其庸、佟韦等书坛名家,这些前辈个个有真才实学,为人也十分谦逊,在书法上都强调学书要传承经典书法,他们的谆谆教诲对我的艺术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一直铭记在心。记得沙孟海先生看了我的石鼓文习作后对我说:“你学习石鼓文,临的是宋拓‘先锋本’很好,千万不能学我老师(吴昌硕)的,他写的石鼓文有习气。现在有人学我的字,我是坚决反对的,学老师的字,容易出名,但也很危险”。费新我先生也曾对我说:“要想变就学米”。这些都是学书的真知灼见,对我帮助很大,一生受用。

我随沙曼翁先生学书时间较长,受影响最深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先生一直要求我学书要取法古代经典,多临多欣赏经典作品。数十年来,我始终走的是一条探本溯源、取法乎上的学书之路,始终恪守“篆隶写秦汉”“行楷学晋唐”的学书原理,力求下笔师出有源,所以,我的隶书直接取法汉碑。我认为,学习汉隶还必须研学篆书,了解字的来源,用篆法入隶。因为隶书是从篆书演变来的,相互之间传承性比较强,断没有不明篆书而能写出高古隶书的,而且还将不可避免地写出错别字,最终只能依样书写。在研习秦篆、汉隶书法的同时,我还十分重视对晋唐楷、行书的研习,曾先后反复临习过锺繇、王羲之、褚遂良等楷书及行草书。我对楷、行书的研究,主要服务于我的篆、隶作品的落款,使其与古拙的篆隶主体书法相得益彰。二是先生认为:“趋时媚俗的奴俗气是书法创作中的大忌,而读书能医俗气,书法重要的是书卷气息,而这种气息只有多读书才能产生,且还是才情、学问、人品、气质、思想等内在因素的多种反映。”因此,我平时十分喜爱买书、读书,读到一些好的字句便随即抄录下来,书斋中除文房四宝之外,更多的是书刊。“一日不读书,犹如三日不洗脸。”读书滋养、丰富了我的书法作品内涵。三是先生始终告诫我,学书必须在深入学习古人传统经典之后再注重追求艺术的创新,师古不能泥古,不然终是奴书。但是如何创新?我也一直都在深思和探研。我近期自刻“六十我法”一印,从中表明了自己“求变出新”的艺术主张,也寄托了我立意创变的心路。早在20年前,先生就让我不要再看他的作品了,这是一种大境界,也是对我的一份期待。

王国强:您到北京发展已经有十多年了,期间主要从事了哪些艺术活动?

羿耿庵:2010年6月,我在家乡常州发起“守望经典,弘扬国粹——千人书写、万人签名汉

字书写演示”全国巡讲活动,得到了沙曼翁先生、师兄言恭达、邵华泽先生等人的关心指导,至今已延续10个春秋。我先后走进国家图书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信息中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西城讲坛”、复旦大学、北京金融街、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河海大学、常州纺院、江苏技术职业师范学院等单位举办书法公益讲学活动。2014年,“羿耿庵书法讲堂”在国家图书馆揭牌。2012年起,在京连续三次举办了个人书法艺术展。2018年走出国门,应邀在泰国曼谷曼松德皇家师范大学孔子学院作汉字书写学习讲座及演示。除了书法讲学、办个展之外,我的主要精力用于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先后发表文章近百篇。

王国强:请您具体讲一下自己的学书经验。

羿耿庵:学书法光有热情和用功是不够的,得讲究正确的方法,更没有什么捷径。学书方法很多,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要取法经典、取法乎上。篆隶学秦汉、行楷学晋唐。例如:写“二王”一路的行书,最好要先有“王系”楷书基础,可以从智永《千字文》中的楷书入手;如果学魏碑的,则很难写好“王系”行书,这是因为它们各自的笔法不能对接;写楷书,最好同时学习行书,将行书流动的笔意融入楷书之中,方能将楷书写活;写隶书,还得写篆书,这样才能将隶书写得更古朴,在用字上也能减少错误。秦汉和清代都是篆隶书法的高峰,许多流传下来作品都是经典,但清代的篆隶书法源于秦汉,个人风格比较突出,学了不容易出来。所以,初学篆隶书法,最好直接取法秦汉,这些都是自己多年来学书实践积累的经验和体会。

王国强:您学书遵循前辈大家的教诲,强调学书要取法乎上,学习经典,要懂得“正入”和“变出”,能否展开谈一下您的观点和看法?

羿耿庵:清代傅山尝言:“写字不到变化处不见妙,然变化亦何可易到?不自正入,不能变出。但能正入,自无婢贱野俗之气。”那么,何为“正入”呢?我认为,“正入”就是要从临摹古代书法家的经典碑帖入手,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两周金文、秦代小篆,到汉代的隶书、晋唐的楷行书及以后宋、元、明、清各朝代留下来的无数的经典书法碑刻及墨迹。这些碑刻与墨迹是我们取法学习的范本,应从这些古代碑帖中学习古人的用笔、结字、笔势等。我曾先后临写了篆书《泰山刻石》《峄山碑》《石鼓文》,汉隶《曹全碑》《礼器碑》,楷书《儿宽赞》《阴符经》,行草书《兰亭序》《十七帖》以及《书谱》等大量古代经典碑帖。我认为,这便是“正入”。

学书之初应做到“有古无我”,也就是说要尽量写得像古人,继而要进一步做到“古中有我”,然后应“以我为主”,在写“像”古人的同时,要逐渐融入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笔墨语言。在此基础上,还要“以古为辅”,即不以模仿古人点画、用笔、结体等形似为满足,需进一步得古人法书之神韵,再辅以本人的个性,这便是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变化、发展,从而形成自家的艺术风格。此外,一些人写字用笔常故意颤抖,追求所谓的金石气息,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妥的。在创作上,要在用笔、用墨上反映出提按、轻重、刚柔、粗细、浓淡、润燥等变化,章法上须有大小、疏密、虚实之变化。尤其要懂虚实,要懂得留白。诚如东坡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我主张形神兼备的刚健美,又主张大巧若拙的自然美,更主张任情恣性的意境美,一句话,就是要充分反映作者的个性美。

懂得“正入”,还要能够“变出”。“变出”就是要有敢独创的勇气、决心和精神,不囿于古人。同时,要欣赏优秀的古今书法真迹,学习历代的书法理论,学会鉴别精华与糟粕。近年来,我的隶书在临习了大量汉碑的基础上,又汲取了各种西汉简牍帛书及篆书的用笔,同时特别注意用墨的虚实变化。楷书作品则在唐楷的基础上向上追,汲取魏晋楷书的一些特点和优势。杨守敬《学书迩言》:“一要品高,二要学富。”在长期的笔墨实践中,要着重于“笔墨”二字上的领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通篆分而知其源,中用隶意以厚其气,旁涉行草以得其变,下观诸碑以备其法,流观汉瓦晋砖而得其奇,浸而淫之,酿而酝之,神而明之。”书法艺术上的变化是学书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由“生”进“熟”进而又由“熟”转“生”的变化过程。

王国强:您26岁就开始办个人书法展,至今办了20多场,请问您在举办书展中有何收获?

羿耿庵:我26岁办个展,恩师沙曼翁、上海高式熊、周志高等著名书法家均前往指导、鼓励,之后又应邀在江苏南京、福建泉州、香港科大等地举办多埸个人书展,2000年4月还应邀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2012之后又连续在京举办三次个人书法展。为了拿出精品力作,每次办展我都要集中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心创作,这对我有很大帮助。但鲜花掌声只代表过去,对我而言,每次办展既是展示,也是一次否定,只有在不断否定中才能逐渐成长。对我而言,时间最宝贵,现在我还是将时间主要用于读书、习书和外出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沙曼翁先生在他69时对我说:“我与林散之先生相比,还是个小弟弟。”那我现在更是个“小弟弟”,后面的路很长,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对得起前辈的教诲。

王国强:本报今年开设“经典书法鉴赏与临创”系列专栏以来,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您对书法初学者有什么建议?

羿耿庵:我是《书法导报》的忠实读者,贵报是我非常爱读的书法专业报之一,贵报开设“经典书法鉴赏与临创”专栏是对我的信任。我凭籍自己几十年来的艺术实践和认识,对汉字书法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楷、行书等多种字体和书风作出深入浅出的阐述,尤其是对篆、隶作了重点解读,同时展示了自己的临创作品。对我而言,传承书法经典是自己的喜好,也是一份责任担当,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努力探索并走好未来的学书之路。对于学书者而言,我认为,学书不受年龄的限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适合学书,当然能早一点学书更好。而进入中老年后再学书的也有自己的优势,这个年龄段的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悟性和理解力也比较强,只要学会改变和突破自己的贯性思维,学书是比较容易见效的。其次,学书法不能“贪”多,要少而精,要先精一家一体。学书者既要听从有经验的老师指点,也要选择自己的所爱入手,不能盲从,更不能直接学指导老师的字。此外,学书者要始终保持对书法的喜爱和兴趣。常有人问我:“你为何能够坚持学书至今?”我说纯粹是因为喜爱,只有热爱,才有动力,才能对书法保持长久的兴趣,并因此一直坚守而不断取得进步。

羿耿庵恩师沙曼翁府上““听蕉轩”与恩师一起欣赏古人碑拓听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张秋生
  • 人参果
  • 顺其自然者
  • 泉水涓涓
  • 陆吾
发送

1条评论

  •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22-05-04 10:20:14 0回复
    0
  • 5927
    积分
  • 349
    博文
  • 1658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