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阅读日前后,围绕阅读的讨论总是很多。阅读方式的变化和实体书店的式微常常是其中的热点话题。
在这些讨论里,碎片化阅读方式,往往饱受批判。甚至还有观点认为,实体书店正是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受害者”之一。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真的会消解人们完整阅读一本书的耐心吗?
会让实体书店的生存更加艰难吗?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近些年实体书店的数量确实逐渐变少了,存活下来的,或多或少都有其他“技能”傍身。
近日,常州晚报上的一则报道,就提到了常州本土独立书店的变化情况:有记者在探寻常州的独立书店时,发现跟8年前相比,大多数独立书店已经消失,仍旧维持经营的寥寥无几。
报道中还提到,一家名叫“大热”的书店,是其中少数存活下来的常州本土独立书店之一。这家书店不仅连续经营九年之久,还能保持盈利。
抱着对这家书店的好奇,笔者去大热逛了逛。
书馆坐落在一个十字路口的树荫旁。书馆中除了书籍,还有咖啡、音乐、香氛和放置在各处的中古物件。顺手买了本书,老板娘细心用纸袋包好,还附赠一张明信片。
大热书馆二楼阅读区 图片来自常州晚报
回过头来看这次购书经历,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碎片化阅读实际上成为了深阅读的媒介,而非障碍:
笔者在网络上读到关于这家书店的报道并了解到相关信息后,前往书店,在咖啡和栀子香的交织中,与货架上的书籍有了一次奇妙的相遇,开启了一本书的新旅程。
类似的经历其实不少人都曾有过。当然未必是像这样从线上到线下的购书体验,但也都同样是因为碎片化阅读获得信息,而后有了进一步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网上读到一段喜欢的文字、获取了过去从未听闻过的知识、阅读一篇文章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又或者是看到大佬们根据不同题材推荐的各类书单……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获取信息后,许多有心人都会寻求进一步的阅读,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
碎片化阅读成为“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于碎片化阅读的苛责,其实有些过了。世界读书日前后,还有很多线上平台发起了针对阅读相关问题的讨论,对深阅读的推崇、对碎片化阅读的批判,似乎成为了诸多“知识分子”的“政治正确”,类似的观点也获得不少网友的点赞和认可。
但请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当你在阅读这些大佬们的发言并按下点赞按钮的这一刻,是不是正在进行着碎片化阅读?
你的行为是不是实质上反驳了你所赞同的观点?
在网络上用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反对碎片化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更何况,碎片化阅读未必就同深阅读相冲突。
根据百科定义,碎片化阅读指的是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其特点是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
正是由于这种“短而不连续”的片段特性,人们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间,往往是乘坐公交地铁通勤、等待餐厅上菜、午间休息、排队等候等时刻,而这样的时间段本身就不具备深阅读的条件。能够在这种时候选择阅读而不是浪费时间,已经很不错了。
总而言之,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人们获取信息、吸收知识的一种途径。碎片化阅读也好,深阅读也罢,关键还是在于人们自己,是否能够拥有能够独立思考而不被带节奏的能力。
作者:言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