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常州“秋白读书节”正式启动。据报道,作为“书香城市”,常州已经连续23年“霸榜”全省人均购书支出。作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秋白书苑”遍地开花,散落于运河两岸、历史街区、城市综合体、美丽乡村、产业集聚区、基层社区,已经建成32家。
图片来源:常州晚报
常州举办“秋白读书节”已经多年,氛围营造得不错,有助于激发常州人的读书热情。不过,社会氛围营造出来了,市民个人又做得怎么样呢?
节日是全民活动的日子,其目的是要吸引人们广泛参与,在热热闹闹的文化活动中,让富有意义的仪式感深入人心,并拉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常州持续举办秋白读书节,也不例外,从总体上看,效果非常不错。
但现在我们的“节”是非常多的。只要想重点推进的工作,就靠“节”去解决。尽管节日那几天,线下各个场景以及线上朋友圈,处处充满着浓郁的节日气氛,可是这样的气氛并不能持久。节日过后,热情一阵,然后又慢慢恢复原样。好像“节”变成了一年一度的一种形式,其他时间则热情不再。
“节”能不能与良好的实质性结果建立必然联系?这既要靠“节”的操办者升华办节形式,又要靠参与者保持长期的热度,还得靠广大市民体会“节”的良苦用心。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读书还是有难度的。其实,读书是很私人的事情,愿意读书的人用不着倡导。不愿意读书的人,倡导也起不了实际作用。举办“读书节”,是让那些不喜欢读书的人感受一下读书的氛围,哪怕让他们附庸风雅一下,也是好的。
因此,现在的“秋白读书节”遍地开花,“势”是造起来了,但这只是“书香阅读”的第一步。如何深耕,让读书之“势”更持久,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当下社会,很多阅读是以小众社群化进行的,类似于一种私域流量。那么好,既然是不同主题和理念的读书团体,我们不妨依托现成的“秋白书苑”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甚至依托各单位的工会、团委、妇联,在基层大力进行“书建”。通过这些活动、组织,把读书活动日常化,如此这般,也可以了。
作者:云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