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老坛酸菜靠"脚"上了热搜,给广大消费者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钟声的回响让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底线越发重视,这在“康师傅老坛酸菜重新上架”一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众说纷纭,而笔者认为,既不能放松警惕,也不能冷嘲热讽。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面对“劣迹产品”的复出,我们时刻不能放下戒备。号称传统工艺发酵制作的老坛酸菜,实则是在坑中光脚踩踏、乱丢烟头的“足”下产物,存在诸多食品安全问题。这一消息曝出,从小吃到大的忠老客户们大跌眼镜,触发情绪逆鳞。此次“复出”离紧急整改仅一个多月,即便带有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质检报告和证明文件,刻在脑海的“脏污”画面,也无法使消费者真正心安,认为这是“虚假广告”。究其根本,是事情曝光时康师傅等产业的处理不当,态度不够诚恳,没有第一时间出道歉和申明,后续的处理也不够详尽,仅是召回酸菜系列产品,速度还相当慢。虽然最大的问题方是酸菜供应商,但是作为食品商业巨头的大型企业,康师傅的管理严重失误,可谓辜负了消费者的多年信任。破镜难圆,在重新上架前,有关企业内部人员如何负责、回收下架的产品处理方式、以及问责赔偿机制,诸如此类问题皆没有公开回答,老坛酸菜面若想要重回市场,理应放低姿态,拿出更多诚意来,备全可用于消费者检验的信息,否则很难消除芥蒂。
然而另一方面,喧嚣褪去后“老坛酸菜”背后的行业隐忧渐渐浮出水面,提醒我们面对此事也要保持一定的理性,不过度揣测。据悉事情一经发酵,康师傅等方便面产业便首当其冲。即使康师傅连发多次道歉和整改,广大消费者依然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拒绝继续购买所有相关产品,根据2021年全年财报显示,康师傅的股价以最高7.51%的跌幅,方便面业务营收同比下降3.60%。其次便是酸菜产业。一时间,“酸菜”与“土坑”、“脚气”等划上等号,甚至到了人见人嫌的境地。尤其是在网络视频的段子表演中,“酸菜”更是成了一个肮脏恶心、讨人嫌的意象,被广泛当做笑话传播。局面至此,舆论影响早就超越了理性的范畴,甚至不可避免地伤及无辜,大批相关工人近乎失业,且对无数酸菜企业造成不可逆的社会面消极影响。而此番,老坛酸菜面凭“证”重回超市货架,可以说是一次及时的“救护”,要知道,经过权威部门认定,如今再次露面的老坛酸菜泡面,都是与“土坑酸菜”的涉事企业无关的。我们不能因为个别无良企业,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无视那些诚实守信的从业者,乃至对整个酸菜产业进行“一刀切”。面对食品突然爆发出的安全风险,为了尽快肃清隐患和保障民生,起初进行大规模的抵制彻查情有可原。然而,风波已过,如今在各地专项检查都能确保其正当和清白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对酸菜不分青红皂白地污名抵制,显然是不明智的。况且,到底买或不买依然是消费者自身的自由,只不过,我们理应不去剥夺整个产业的合法“求生”,避免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乃至社会化的歧视。只有过罚相当,才能探索出食品安全的精准治理,保障其基本的公平正义。
总而言之,消费者不是鱼的记忆,在短短一个多月便能忘记前嫌,敞开心扉的前提是绝对安全的保障,但也不能做“痛打落水狗”之事,应适当给与产业与工人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