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
早晚物价不同,货物以稀为贵,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价格为杠杆来调节社会需求和生产。过去把市场经济归纳资本主义的范畴,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是中性,在外国它姓资,在中国就姓社。”为了人民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九三年,政府制定了物价的双轨制,让人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计划经济年代,物价几十年不变,但购买大多数商品都要各种票证,连想买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买根木料都要托人找关系,先弄到票证,才能买到。八十年代实行物价双轨制,商品分计划价,市场价之分。当时人们称为平价、议价,连村民们去粮站卖粮都实行双轨制。每年村里给农户卖粮进行“春定”春定的售粮数为合同价。超过春定售卖的粮食为议价,议价粮价格随行就市。1988年,我们家承包6.96亩农田,春定售粮是2553斤,粮站予付定金一百元,完成春定计划后,每百斤粮食奖售柴油1.5市斤,奖售标准化肥4市斤(尿素一斤折算2斤标准肥)凡完不成春定售粮任务者,少售100斤粮,要扣柴油款0.45元,扣化肥款1·92元。那年我家售粮2926斤,得售款968.29元。
双轨制的实行,本来想是给人们一个缓冲,一个适应的过程。但双轨制却成了腐败分子产生的温床,一些人就钻政策的空子,官商勾结,倒买倒卖,将紧俏物资,平价购进议价卖出,从中渔利,赚取不法之财。
1988年,我们村的农户进入拆平房,盖平房的高潮,平常村民吃穿用都勤俭惯了,对物价的波动不敏感。但建楼房是村民们一生中最大的开支,对建材价格特别关心。由于建材紧俏,村民有了积蓄,就买些砖瓦、钢材、木料、水泥楼板等存放家中,因家家盖楼,厂家也生产不及,为能买到货,村民都把款先预付给厂家,到用时再提货。但1988年下半年,物价像脱缰的野马,呼呼向上涨,按孔奋年的说法是国家遇上了通货膨涨。建筑钢材从每吨700元涨到1700元,水泥从每吨125元涨到185元,就是土窑烧制的黑砖也从八分涨到一角。物价一下子上涨百分之三十以上,由于涨价幅度太大,各个厂家都要求客户,按涨价后的价格䃼齐差额,否则就不发货。那年下半年,我家也盖楼了,每块砖䃼了0.O2元,水泥每吨䃼了60元,水泥楼板也从每块28元加价到38元。七七八八䃼价约3000余元。楼房每平米造价达265元,是84年孔生祖家楼房造价的三倍。
那两年,除了物价上涨,交通运输、电力、煤炭都跟不上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中央为铁道运输,专门发文要求整顿铁路交通。省长顾秀莲亲自带队在长江中拦远输煤碳的船只,为的是解决我省发电用煤。我金坛县为解决缺电,也发行地方债卷,筹建发电厂。我们农村的生活用电也得不到保障,每天早上七点钟停电,到晚上十点钟才来电,人们都戏称这是光腚电,因为大家都脱衣服睡觉了。大队茶场为了正常的炒制茶叶,专门添置了一台发电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