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常州文化广场是否有文化,在觅渡新语公众号展开了讨论,这种现象蛮好的。真知灼见,向来在争辩中才会理性升华。
虽说话题俗了点,但起点肯定是善意的。常州作为一个排名靠前的二线城市,也确实亟需打造一个城市文化IP来丰盈自己,恰好文化广场新近落成,理所当然承载了这一使命。
抛砖引玉的文章,无非拘泥在文化的定义上。何为文化?这个话题太宽泛,讨论起来难免会站在自己角度一叶障目。
但无论褒贬,有心者笃定坦然,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关单位应有俯下身子倾听的姿态,哪怕是批评之声。
我是一直站在批评的立场上来看待目前的常州文化广场的。
既是批评,就不用藏着掖着含蓄着。一言以蔽之,我眼中的常州文化广场,并无文化属性。充其量是二十几年前文化宫广场的翻版,地上捯饬些市民恋爱休闲散步场所,地下弄点义乌服饰商家,再搞点娱乐场所吸引一众荷尔蒙飙升的热血青年。人气有了,品味不够。
当然,那是二十几年前的城建审美。如今的市民审美也提高了,虽说大俗未必不是大雅,但如今即便完美复刻曾经的文化宫广场,也很难呈现过往的人气。
中国这几十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许多城市斥巨资打造城市形象,都是极其乐意的,常州也不例外。事实上,越过时间的跨度,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的硬件设施在飞速提升。
你不得不承认常州文化广场的硬件是一流的,大气、海派、摩登感。百度介绍:常州文化广场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规划,2012年由晋陵公司取得地块土地使用权并组织建筑设计方案招投标。经专家评审及相关程序,最终确定GMP事务所的方案为实施方案,并与筑森建筑合作,对用地布局和空间形态进行深化设计。
图书馆、美术馆(附设名人馆、非遗展览馆)均为10层,地面建筑面积分别是2.3万平方米、1.6万平方米。单体BLOCK地面底层均为40米见方,按45度角逐层扩展至顶层70米见方。
单看这些资料和数据就大手笔了。也确实,夜幕降临,那流光溢彩的文化广场一度成为常州抖音的打卡热门地,然而,仅靠硬件的加持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出彩的软服务配套,再加上常州这个旅游资源相对贫瘠的城市,缺少足够的外地游客,热度显然无法持续维系下去。这也是常州文化广场略显冷清的缘故。
也是啊,除了附近市民晚饭后遛个狗散个步外,常州文化广场无论白天,抑或晚上,感兴趣去一逛的市民还有多少?现在商业综合体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就算青年想谈个恋爱,选择的去处也多多。
我倒不是非要以人气来衡量一个广场的文化属性。王小波说过: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它包括很多方面,文化的争论总是集中在如何对待哲学的态度上,中外有别,中国有独特的国情。
我说常州文化广场没文化,可能是我觉得它不够哲学吧。比如,缺乏美学的表现形式,前面也有网友提及,两三万平米的广场,居然连一个拿得出手的雕塑都没有,不应该。又比如,广场举办提升市民审美的人文艺术活动太少了。许是考虑到受众接受能力有限,但这不该是放弃的理由。
冠以常州文化广场,就要有文化广场的样子,否则不如直接叫市民广场得了,这样省却像我这样的好事者庸人自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