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进明该不该出兵救睢阳
安史之乱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出逃,经马嵬坡后入蜀,太子李亨退往西北灵武。为了组织平叛,李亨自行即位,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节度使;李光弼被封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奉诏讨伐叛军。
当时,朝廷已经失去了关中及河北等地,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但大运河及汴河的粮道已经被叛军所阻,江淮物资只能通过长江水道入川,再通过旱路运往陈仓。唐肃宗遂移师陈仓,并将地名改为“凤翔”,数日后又更名为“宝鸡”。
睢阳保卫战,许远、张巡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后,终因病饿力竭,寡不敌众,城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36人遭杀害。守城将士吃了3万人肉,苦撑了十个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个月,保江淮免于战乱十个月。而敌首领也非无能之辈,这从尹子奇被张巡射瞎一目,而又因为壮其义、爱其才,欲要招降张巡,可见不一般了。睢阳之战,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安庆绪前后大兵几十万人被张巡所牵制。如此方使唐朝能够有喘息的时间,使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
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而临淮(今泗洪)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临淮失守,长江水道不保,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不肯出兵救睢阳是可以理解的,其中除了军事上不能中了敌军“围点打援”之计外,永王李璘谋反,南方政局不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江淮地区所征收的租赋都积聚于江陵。李璘从小长于深宫之中,不懂人间世事,其子襄城郡王李偒勇武有力,喜好用兵。他们认为,当今天下大乱,只有南方富有,未遭破坏,现在手握四道重兵,疆土数千里,应该占据金陵,保有江东,像东晋王朝那样占据一方,遂不听朝廷号令,最后谋反兵败。
也许正因为上述原因,平叛结束后,虽然很多人弹劾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不救睢阳,但朝廷没有认为贺兰进明当时的处置有问题,他不应该对睢阳失守和“食人”事件负责。
后人为纪念许远、张巡的忠勇,及可歌可泣的睢阳保卫战,全国很多地方都建了“双忠庙”,直到今天依然激发着人们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