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戏曲,打开记忆的大门,写下三言两语,怀念我的戏迷曾外祖母——把我带进戏曲之门的太舅婆。
曾外祖母,奶奶的母亲,我平日里喊她“太舅婆”,是她把我领进了戏曲世界。
2014年3月5日深夜,太舅婆在无锡崇安寺家中安详逝世,享年97岁。
我跟她相差七十岁,是她的第四代,虽相隔四代,虽一个在无锡一个在常州,但我跟她很亲。我大学毕业后到她去世的那些年,每一年我都会多次去无锡看望她,甚至有一年的大年夜特地去陪她跨年。
太舅婆生于杭州西湖畔,因生活辗转到常州,认识了曾外祖父(太舅公,一位滩簧戏演员),后因抗战转至无锡定居。一生育五儿三女,我奶奶是她的大女儿。
太舅婆生前在无锡国营水果店工作,曾是无锡市财贸系统的先进工作者代表。
从我有记忆起,我奶奶就在无锡崇安寺做水产生意了(我爷爷是常州人,奶奶从无锡嫁到常州,日子过得很苦,后来去无锡跟着她兄弟开始了水产生意,也让我们常州一大家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幼时的我,经常去无锡,就是上学后,一到假期也早早会去无锡,跟着奶奶,跟着太舅婆一起生活,年复一年,幼时的我便和太舅婆有了深厚的感情。
崇安寺,无锡的市中心,太舅婆一家一直生活在崇安寺的映山河。出门没几步便是著名的公花园(始建于1905年、中国最早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园,誉为华夏第一公园),与之相邻的是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的故居。在公花园的东面,当时是繁忙的农贸市场(现已搬迁),我奶奶当时便在那里做生意。再往东走,便是已经拆除的大众剧院(幼时在这里看过电影、也看过好多戏)。往北走十分钟,便是无锡火车站。当时的映山河,弄堂很多,幼时的我常爱穿梭其中,尤其是在夏日的傍晚,穿梭其中,吃着光明冰砖,看着大人们拿着蒲扇乘凉,听着各家电台里播放的戏曲节目。无锡小笼馒头、烧饼油条,幼时我的最爱,太舅婆经常会大清早带着我去吃小笼,或者排队购买烧饼油条,吃完还会打包一份送到早已出摊做生意的奶奶那。到下午,她常带我到公花园听戏,锡剧、越剧、京剧,一听往往就是一下午。她喜爱戏曲,尤其喜欢家乡戏越剧和锡剧。越剧,是她出生就听到的乡音,而锡剧,是她来到常州无锡后接触的,因太舅公演滩簧,她对锡剧的老腔老调很熟悉。她说离开家乡后,就没看过现场的越剧,只能从电视里收听收看。但直到晚年,她对乡音越剧依旧那么的痴迷,对越剧的众多曲目如数家珍。锡剧,她说最喜欢王彬彬和梅兰珍的唱腔,现场看过她们不少的演出,包括彬彬腔第二代,小王彬彬的《瞎子阿炳》,是她最后一次在剧院看的戏。幼时的我就在她的熏陶下,逐渐喜欢上了锡剧,后来喜欢上了越剧。每次去探望她,我俩总有聊不完的戏曲话题。她喜欢电视剧,她是赵薇的忠实粉丝,每次看到电视台播放《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蒙蒙》,她总是会准时打开电视从头看到尾。她喜欢拍照,每次去探望她,她总要叫我给她多拍几张,并叫我把照片洗出来装裱好,因此她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照片,从早年的黑白照到晚年的彩色照。在她去世前的几年里,我每次去无锡探望她,她总亲自下厨。现在依旧记得有一次清晨我赶车,九十多岁的她早早给我做好了早饭,并煮好了鸡蛋让我带着。如今,每次去无锡,我总会抽时间去她住过的小区看看,看着三楼的窗户,似乎依旧能听到我每次去看她时在楼下按的长长门铃声,似乎依旧能看到她在给我叙述她看过的戏曲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