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胡适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也是自由主义者。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他一生共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且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中国新文学,哲学,史学的开山之人。
胡适强调做学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他本人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注重的是后半句,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治国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谨慎。
胡适的自由主义,不仅仅在于人要争取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法律上的平等,胡适或许更看重容忍对于社会自由的重要性。真正自由的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党派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个社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这个社会也允许你是无神论者,当然也允许你有宗教信仰。这个社会之所以处处是自由的人,正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容忍。
胡适认为,大同主义,需要依法而治,需要法律的普遍性,法律应该对任何人都有相同的约束。“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因为最后一步是最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最容易先走上最前面的两步”。
1955年,大陆发动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彻底批判胡适的运动,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胡适住在美国搜集了这八本书,认真作了批注。
胡适个人的道德修养堪称楷模,从他的婚姻及面对鲁迅的挖苦、讽刺甚至痛骂的态度可见一斑。李敖说:“40年来,能够一以贯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传他所相信的,而且在40年间,没有迷茫,没有‘最后见解’的人,除了胡适之外,简直找不到第二个。”
胡适去世当晚,于右任、蒋经国等103人即组成治丧委员会。3月2日出殡路上从台北到南港,家家燃香、户户路祭,沿路送殡的人加起来有十余万之众,这些人中有达官显贵、有文人雅士、也有布衣白丁。江冬秀在悲痛中对儿子动情地说:“祖望啊,做人做到你爸爸这样,不容易哟。”蒋介石亲往祭吊颁赠“智德兼隆”匾额并亲自手书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七贤中的梭伦说要“避免极端”;克莱俄布卢提出“凡事取中庸之道”。胡适学贯中西,在美国生活多年,他反对阶级之间的暴力争斗。60年前胡适的这篇文章,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也是西方“独立,自由,平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人格独立,思想不会盲从;言论自由,利于真相大白;个人的自由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就是平等。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力”,这就是“容忍与自由”的最好诠释。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渐进式的改革代替了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国家治理必将从独裁经专制到民主,人类共同体会越来越和谐,当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之时,也就是世界大同之日,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