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用办庙会的思路办梅花节,太老套了。尤其是在消费升级好多年的情况下,如此“走老路”怎么能与时俱进?
以2022年常州梅花节为例,还大张旗鼓地推出小吃摊、烧烤摊,还卖杂货,还玩汽枪打气球,还搞扔套圈……如此种种,正是过去庙会的常见景象。打枪、套圈“博彩”的“彩头”,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小玩意,这些庙会级别的小玩意白送给现在的小朋友,估计小朋友都不乐意要。此外,组织一些草台班子因陋就简搭台唱戏,这也是梅花节与庙会的共同之处。
看看常州过去几年在各商场推出的“美食城”“美食街”,类似烧烤的传统小吃摊,生意都不行,最典型的是南大街双桂坊美食街。大约七八年前,青枫公园举办过一次“台湾小吃”为主题的美食庙会,虽然生意还算马马虎虎,但是常州人认可度并不高,也一度传出导议。由此可见,常州人的消费水平,早在10年前就超出了传统庙会层次。
公梅公园紧挨着天宁商都,天宁商都刚开张的时候生意并不兴隆,也动过庙会的念头,并且真的举办过一次庙会。然而事实证明,低水平的传统庙会,早就失去了其吸引力。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红梅公园今年又以办庙会的思路办起了梅花节,这思维实在不敢恭维。“走老路”是走不通的。
以前的梅花节,虽然办得也不怎么样,但是此前的梅花节一直秉持公益性,不以赚钱为目的,吸引了大批老头老太太。老人家玩得不亦乐乎,老年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不论如何,往届梅花节丰富了一部分市民的精神生活,还是值得表扬的。但是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今年的梅花节一改往年的公益性,增加了不少商业因素,考虑赚钱了。甚者有的人还提出,要把梅花节放进常州的532战略中,转型走“文旅”路线。在这种情况下,还用办庙会的思路办梅花节,显然就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有人说,要想办好梅花节,必须在梅花上大做文章。一是在红梅公园及周边地区扩种梅树,二是开发红梅周边产品。这并不是什么好主意。红梅公园现有的梅树,有的成林成片,有的串连成线,在梅花盛开的时候,成片的灿若云霞蔚为壮观 ,成线的绵延不绝让人眩目。有这样的规模,不论视觉效果,还是游人赏玩,都足够了。至于红梅周边产品,古往今来,已经不少了,还能有什么独家秘笈制作出常州梅花节独有的产品?
已经连续举办15届的常州梅花节,要想扩大影响、提高档次,一定不能“走老路”,需要换个思路,改变思维。
首先,要改变“我要办”的思维,换位思考为“游客想怎样”。以最近几届广受好评的“缩微景观”为例。红梅阁前的“缩微景观”,既有江南特色,又以梅花为主题,构思精巧,布局得当。但是,“缩微景观”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像卷轴一样铺在地上,游人想拍照、拍视频,必须蹲在地上,或者弯腰弯到夸张的地步。这就很有点《人民的名义》中故意为难人的政务办事窗口一样。明明是好东西好事情,却让欣赏的人、办事的人极不舒服、极不方便。这就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了。
其次,要有网络思维,懂得网络传播的规律,让游客自发成为红梅公园、梅花节的宣传员。朋友圈的口碑传播效果是很好的;网络短视频更容易引起全国、全网的注意。然而红梅公园在这方面做得极差,对影视拍摄人员很不友好。假如你是一个网红,你拿着机器去红梅公园录制节目,或者带着设备去做现场直播,公园管理人员一旦看到了,就会制止。别人是花钱请网红,他们是网红自己上门了却制止。这思维差距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
再次,在红梅公园梅这样的地方,在梅花节期间,如果要搭售商品,一定要走精品路线。像那种摆个小摊卖烤串、臭豆腐的,卖廉价的盗版书籍的,如此等等,一定不能让这些自掉身价的东西登场。现在年轻人的消费水准,买双鞋子上千元,配副眼镜上千元,他们的消费观念早就脱离了基本的温饱需求,他们更多的追求是文化、精神上的满足。梅花节应当在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上下功夫。
人是有思维惯性的。红梅会园这么多年“头牌”做下来,又是事业单位身份,脑筋一时转不过弯可以理解。那就一直公益下去呗,何必自讨苦吃想着赚钱呢。真要想成为长三角“文旅中轴”中的一个知名景点,就得换脑筋、换思路、换思维!曾经火爆全网的“喝酒摔碗”,就是一个很好的策划案例,值得红梅公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