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的新时代|南开师生:“爱国三问”的时代新答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80多年来,“爱国三问”萦回南开大学校园,叩击一代代南开学子心灵。
新时代的南开师生,正以崭新姿态,响亮应答历史之问。
“高浓度”课:领略风范 丰盈精神
时光回到1935年9月17日,在南开大学新学年“始业式”上,时任校长张伯苓提出著名的“爱国三问”。
承载着深沉忧思、赤子情怀的“爱国三问”振聋发聩,几代南开学子和中国知识分子铭刻于心,以知识报国、勇于奉献作答。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为南开学子讲授“名师引领”通识课之“走进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南开大学供图)
当下,南开大学,一堂名为“院士浓度过高”的选修课大受学子们欢迎。80人的教室,往往挤满100多人,线上课程更是火爆。
这是南开大学2021年起开设的“重磅”课程——“名师引领”通识课,由校内各学科院士、讲席教授担任课程的首席专家,并邀请国内外名师,为南开大学本科生授课,为学生开启“可仰望的星空”。
这几天,由钟南山、施一公等12名专家院士打造的医药学科课程《医药前沿与挑战》,在南开大学开课。线上,名家们通过自身深入的研究与感受,向年轻学子讲授医药领域的国际前沿知识,展望未来的挑战与研究方向。
“名师课程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真切领略了大家风范后,我有了更高的学术理想。”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大二学生田佳茗说,“只有用知识武装头脑,用信念丰盈精神,将来才能对国家的发展作贡献。”
“大咖”开讲:启迪思维 感召担当
“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学科方向,还要通过名师的个人成长经历、奋斗历程,感召学生未来担当起国家重任。”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川勇道出开设“名师引领”课程的深意。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伯苓班大二学生张亮辞是通识课程的“忠实粉丝”。最初,她只是希望能近距离见识一下“科研界大咖”,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张亮辞有了新的认识。“老师们睿智的思维方式对我的科研、学习很有启发,让我对未来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想法,很想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她说。
南开大学“名师引领”通识课授课现场。(南开大学供图)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二学生孙非凡感到惊喜的是,学校在每次“名师引领”通识课前后,会给学生提供和院士、教授近距离交流的机会。“我向名师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他们都会细心回答,像普通长辈一样关心我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课后我开始思考,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能做些什么?”孙非凡说,自己开始学习相关文献,聆听更多讲座,立志在生物技术领域深耕。“这也是一种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选择。”
“爱国之道”:奋励不息 服务祖国
“传爱国之道”,是南开大学师生刻在基因里的信念。正是在爱国主义教育下,南开大学走出了一批批栋梁之材。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因仇恨“南开大学是一个抗日基地”,残忍地炸毁了这一中国高等学府。时任校长张伯苓对学生说:“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南开学生认真聆听“名师引领”通识课。(南开大学供图)
近年来,南开大学除了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爱国主义教育和南开爱国历史贯穿其中之外,还单独开设了“爱国主义与服务中国”课程。
记者了解,南开大学让学生们利用假期走出校门,积极到全国多地进行实践。比如与甘肃省庄浪县合作,让学生运用高校的技术资源,为当地学校建设计算机实验室;南开大学学生还走进中小学校园开设3D打印课程,为中小学生拓展知识面……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爱国实践。”李川勇说。
记者:白佳丽、宋瑞、张建新
编辑:廖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