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共享单车似乎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交通出行方式。在不同的城市,共享单车的运营管理似乎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2020年的时候放假去苏州玩,发现当地广泛使用的是永安行的有桩自行车,并且骑行的前半小时免费。不清楚这是当时永安行公司为占领市场搞的优惠活动,还是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但就日常出行来说,挺划算的。
2021年初来常州时,发现这里普遍使用的也是永安行的有桩自行车,不过有所不同的是,这里投放的基本是电动助力车。
在这之前,似乎比较经常看到的共享单车都是普通自行车,或者电动自行车,这种介乎两者之间的助力车,初看到时还挺新奇的。
使用感也很不错。电量充足的电动助力车,骑起来不费劲,蹬一下可以跑很远,比普通的自行车更快,比起电动车,又更加有“骑车”的参与感。
但是骑得久了,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常州的共享单车,似乎只有永安行一家,像其他城市投放比较多的哈啰和美团,这里都没有。
这样的好处是,其他城市由于大量投放各大品牌共享单车而导致的人行道被占、市容市貌混乱等问题,这里也都没有。自行车桩的设置让自行车只能停放在固定位置,看起来整齐划一,方便工作人员运营管理,街道也更加整洁清爽。
但是就骑行方便来说,似乎不及随停随放的共享单车。
这或许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选择街道整洁,就要舍弃部分出行便利。但是选择有桩自行车,车桩的建设总得跟上吧。就目前笔者遇到的情况来看,通常是地铁站四个出口,往往只有一个出口有助力车停放点。公交车站附近也是一样的情况,很多时候是一边马路有助力车停放点,而另一边却没有。如果出站的乘客不了解站点情况,还需要绕到马路对面才能扫码骑车。遇到道路加装护栏、两个地铁口或者公交站点之间没有人行横道的情况,还得绕一段路才能到达对面的共享单车停放点。
既然永安行选择以优质的运营服务作为共享单车项目的最大优势之一,就应当提供与此相匹配的基础建设服务。
从目前常州的共享助力车运营情况来看,整齐划一的充电桩是有了,街容街貌确实也没有其他城市的那种混乱无序的情况,这些都是明面上能看到的,但是人们日常出行绕路、为换乘助力车浪费的时间,又有谁能看到呢?
本为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而出现的共享单车,却把这最后一公里,延伸成了“最后两公里”,方便大众的事,却增添了更多不便。
建设成本并非借口,主要还是建设思路的问题。
比如说同样的桩位数量,可以分摊到道路两侧建助力车停放点。就日常骑行停放的情况来看,常州永安行的助力车停放并不是一定要进桩才能停,而是只要停在桩位附近就能自动判定为还车成功,所以车桩数量的减少,也并不会导致停车不便。
除了充电桩建设不足之外,常州共享单车车型种类也十分单一,似乎只有助力车一种选项,没有普通自行车。看了一下永安行App首页,是有自行车选项的,但不知为何并未在常州投放。
从价格上来说,其他品牌的共享单车通常价格约为1元30分钟,包月套餐15元左右;永安行助力车的价格是2元20分钟,没有包月套餐,只有30次骑行卡,价格为55元,高出普通自行车不少。从日常出行来看,有的上班族也更愿意选择普通自行车,价格更划算,且上下班通勤路上还可以顺带锻炼身体,一举两得。这样看来,提供普通自行车和电动助力车两种选项供骑行者选择才是更为合理的运营方式,仅提供助力车一种选项,似乎有些“独断”。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从普通市民的视角看来,只要方便出行、价格实惠,助力车还是自行车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希望共享单车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不要忽视了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出行“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