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几年前,常州市区道路的护栏有增无减,甚至是“五条标配”。请问一座全国文明城市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护栏来管理吗?
常州似乎每天都在新装护栏和阻车桩,塑料的、石质的不一而足。市民对此议论纷纷,有的叫好,认为是减少人车混道带来的安全问题;有的愤然,认为是在滥用纳税人的血汗钱,还增加了很多不便……
道路护栏,全称叫交通安全护栏,建造的初衷是保护车辆、行人安全。其功能在于分隔道路、阻拦不良交通行为、美化城市等。不过,其根本作用还是在于提高交通安全性、改善交通秩序。
对照护栏的根本属性,我们发现,常州市新增的护栏、阻车桩,似乎有违初衷!
首先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护栏,在常州本就比较狭窄的道路中,增添的不是最大化可利用资源而是更多的障碍物,与其为减少天然或人工物件的碰撞伤害根本作用相背离。而在实际中,很多行人、车辆并不因为又多又高的护栏感到更大的安全;而这些所谓的安全护栏其实并不一定安全,其可能产生的二次伤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担忧:因为护栏设计、制作及质量等,不可能满足不同路况。而由于位置、材质的关系,车辆、行人一旦不小心与护栏发生碰撞,瘫倒、变形的大量护栏就会成为危及车辆及人员安全的利器,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另外,在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中,这些只是采用卡扣或套管方式固定的结构并不稳定的护栏常常被吹翻、冲倒,成为一堆堆路障和安全隐患。所以近年来国内外如北京、纽约等很多城市开始了“拆栏”行动。
再有,这些监栏式、密布且不美观的护栏、阻车桩,非但没有起到美化城市的功效,还牺牲了更包容更清爽的城市环境,大大影响了司机的视野和行人的通行空间,更容易让司机、行人产生视觉困惑和心理反感。这对于一直以城市建设好、人居环境美为自豪自傲的常州并不算加分项。
当然,常州安装大量护栏、阻车桩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不会如传言只为某个救活某个护栏厂或其他,肯定也是为了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不过,似乎类似管理手段有点落后了,甚至有点“懒政”的嫌疑。现代社会,城市管理的首要是理念上的与时俱进,粗放式、简单化管理肯定不合时宜了。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就应该现代管理、智慧管理。如温哥华用道钉、哥本哈根用彩色铺装、北京用震荡标线代替高大丑笨还繁多的护栏,这些貌似简单的变化,背后其实有着强大的思想观念革新与科技智慧支撑。
其实,护栏、阻车桩的形状、多少并不关键,关键在于管理理念的提升、市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一座城市规范有序的出行环境,是靠用心、用脑“管出来的”,但怎么管很关键。过去,为了管住乱停,安装护栏、阻车桩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老办法”已经不能满足精细化里的新要求,改变传统思维,加大执法力度、科技化投入成为新时明城市管理增效的必然。另一方面,规范有序的出行环境,还在于每个交通参与者,没有护栏,不代表就可以乱穿马路、乱开乱停。
当年争创文明城市的时候,市领导表示要逐步减少类似护栏,并且认为,护栏越低,城市文明高度越高;护栏越少,城市文明人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