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过年
——故乡杂忆(33)
今天除夕,明天年初一,壬虎就将上任了,不由使我想起了儿时过年的情况。
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过年是日本鬼子投降以后到解放后初期,因为这一时期保留着传统过年的习俗。随着解放后的社会变革,过年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简化和革新,以致传统的过年习俗正在渐渐消失。这是社会的进步,无可奈何,但过去的过年习俗却带给我不少甜蜜的回忆。
记得日本鬼子投降后的第二年年底时,爸爸对妈妈说,现在生意好多了,今年可以过一个像样的年了。于是妈妈就在小年前后张罗过年的事。
先是妈妈先用水浸了几十斤糯米,准备做年糕团子。那年板桥街还请来了专门做糕团的外地人,带来了摏粉蒸糕的全套工具。记得轮到我家时,我还和妈妈一起前去帮忙打粉筛粉,然后由他们蒸成年糕。年糕切成条后,我还帮助用筷子一端撨着红色在糕上点红点。至于大团子与小圆子,则是将米粉拿回家后妈妈自已做。所以,这一阶段妈妈特别忙。
然后是“烛香”。这两个字不知如何写,其实内容就是祭祖宗。妈妈做好了一桌菜,有鱼有肉,然后摆在八仙桌上。桌子三面放上好几付小酒杯和筷子,另一面则放上香炉,点上蜡烛,地上还放了蒲团,是我们跪着给祖宗们行礼用的。烛香时,爸爸会十分虔诚地手握点好的香,在门外唸唸有词,邀请列祖列宗回家来吃年饭。在爸爸将香插回香炉以后,我们就依次跪着向祖宗行礼。酒过三巡以后,爸爸就烧纸钱等迷信品,送列祖列宗回去。做这些事,爸妈都特别严肃,不准我们打闹。
同样,在小年,妈妈要举行仪式送灶王爷上天。到大年夜,再将灶王爷接回来。送灶接灶,都要上供和烧纸钱等。
在年前,妈妈还要请裁缝来家,为全家都做新衣服。由于每人既要做棉的,还要做单的,所以一般要请几天才能做完。做好的衣服,一般不钉钮釦和缝小边,这些都成了妈妈的后继工作。
这阶段妈妈还要淹菜。买了大青菜先晒到半干,再舖在缸里。一层菜,一层盐,还要我上去用脚踏踩。然后用大石块压上,明年就成鲜美的咸菜了。
妈妈还要为我们每人做一双新的棉鞋。在年初一起床时,我就有了新衣服和新鞋穿了。所以年前一段时间,妈妈是最忙碌的。由于年前一阶段也是爸爸店里生意最忙的时候,姐姐要帮爸爸做生意,无法帮助妈妈。而我还小,不懂事,只知道玩。
吃年夜饭是我们一家最高兴的时候,不仅菜肴丰盛,而且爸爸和妈妈会为今年一年的平安而感到满意。然后爸妈会打扫卫生,将平时打扫不到的地方也打扫清洁。爸妈还说要“守夜”,但他们打扫还未结束,我和姐姐就已在床上睡着了。
年初一通常起得很晚。我一醒,就看到了枕边的新衣服,还有妈妈给我的用红纸包着的压岁钱。等爸爸放过了“开门炮仗”,才打开大门。早饭是蒸的年糕、团子、馄饨,还有糖桂花小圆子。晚上就不再烧新的菜饭了,是将已经烧好的饭菜热一下就吃。其实过年吃的东西多,肚子也从不感到饿。
从年初一到年初四是真正的过节。爸爸的店都不开门,与亲友相互拜年祝福。街上炮仗声不断,还有一些人敲锣打鼓,整条街有着节日的热闹。我的袋子里装满花生瓜子,走到哪吃到哪。
年初五是接财神的日子,爸爸开店,所以对此特别重视,要放鞭炮和炮仗,然后开门营业。这也就意味着旧的一年结束了,爸爸又迎来了忙碌的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