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冬奥向着春天的未来
无所求
绿色办奥契合时代要求
2022年1月8日,新华网发了一则短视频消息《厉害了!“水立方”这样变身“冰立方”》。消息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将变身“冰立方”,在泳池上搭建可拆装的冰壶赛道,承接冰壶比赛项目。近6年来,从结构设计到智能监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多个科研团队,利用新结构、新材料、大数据、物联网等多项先进技术,开展了专项研究。如今,该项目可在20天内完成水冰场地转换,并实现绿色、节能、可持续等效果,助力打造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新典范。
“绿色、节能、可持续”办奥运的效果,是新时代的召唤,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是全国人民的期待。“打造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新典范”,或将成为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2021年10月18日,在奥运会发源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古奥林匹亚遗址采集成功北京冬奥会火种,并于19日以航班从雅典传到中国北京,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也就随即启动了,中国开始了北京冬奥进行时。2021年12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北京2022年冬奥会计划于2月4日开幕,2月20日闭幕;冬残奥会计划于3月4日开幕,3月13日闭幕。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将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更好地传播奥林匹克团结、友谊、和平的宗旨和理念,也将推动14亿全国人民以不同方式投身冰雪运动,热爱体育运动,提升健康素质,为健康中国、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新贡献。中国从过去不能参加奥运会,到如今成为许多奥运项目中的佼佼者,并能承办国际奥运会,彰显中国国运的兴旺、国家国力的发展。成功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意义重大。
举办什么样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意义同样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强力部署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工作,2021年1月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时强调“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要求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精益求精、战胜困难,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四大办奥理念,绿色办奥居首。
2月4日,恰是立春节气,而且正值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假期。办好绿色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带着《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所传递的信心和希望,向着蓬勃春天的美好未来。
绿色办奥催发老树新华
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投票,当结果确定北京在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城市之时,北京便成为全世界唯一的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践行绿色办奥,首先要崇尚节俭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打造尽可能多的“双奥场馆”,提升原有奥运场馆的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节约物力人力资源。
“水立方”华丽转身。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与“冰立方”相互变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备工作中创新“双奥场馆”的一例。“水立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承担过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水上比赛项目,2019年首次完成游泳池与冰场的转换,成为世界上首座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实现“水立方”变为“冰立方”的华丽转身。具备冰上赛事、水上赛事及大型商业活动的承办条件,赛后循环切换。游泳季即春夏秋三个季节成为“水立方”,用于水上运动;冰上季即冬季变身“冰立方”,开展冰上运动。本次北京冬奥会中,“冰立方”将承接冰壶项目比赛,届时该场馆也将成为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
“鸟巢”重现精彩。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可容纳10万人的国家体育场“鸟巢”,给全球收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位华侨投资34亿元建造的“鸟巢”,寓意了孕育与呵护生命的摇篮。当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在这巨大且温馨的“鸟巢”里举行了开幕式和闭幕式,也承办了田径比赛和足球比赛。如今近14年过去了,这座“鸟巢”又将生动暖心地展现在全球观众面前,承办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成为“双奥鸟巢”或“双奥国家体育场”。
“福地”高星呈祥。北京奥运会三大主场馆之一的国家体育馆,当年承担的体操、蹦床、手球比赛共产生金牌14枚,多达11枚被中国选手斩获,也是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最多的场馆。这块“福地”通过改建,将在这次冬奥会承办冰球比赛,成为另一个“双奥场馆”。赛后还可转换为花滑、短道速滑等项目,极大提高冰场利用率。同时场馆还实现了冬季和夏季运动项目“两栖”能力,具备冰场和夏季项目场地双向转换。除了增加制冰功能和除湿系统,还在其北侧新建冰球馆作为训练馆。
“五棵松”从容傲雪。五棵松体育馆是北京奥运会的篮球比赛场馆,这次为冬奥会进行了历时8个月的改造,拥有30米*60米和26米*60米两种可转换的冰场,冬奥会之后仍可继续满足各类冰球赛事。另外,作为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馆,首都体育馆承办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比赛,也在本次北京冬奥会升级为“双奥场馆”,成为短道和花滑选手的舞台。当然音响、视频、制冰、空调系统等也进行了升级,座椅加宽并增加了无障碍坐席。
绿色办奥,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充分考虑赛事需求和赛后利用,注重实际用场,坚持节约原则,不搞铺张奢华,不搞重复建设。应该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建设工作,是遵循了这个要求的。
绿色办奥实践创新理念
绿色办奥,塑造“双奥之城”,催发“双奥场馆”,就要扛起担当,勇于创新,还要脑洞大开,善于创新。“水立方”华丽转身,“鸟巢”重现精彩,“福地”高星呈祥,“五棵松”从容傲雪,都是创新办奥的鲜活实例。当然,绿色办奥的实践范围,还远远不止这些。
首钢旧址受益转型。对首钢原厂所在地及其部分设施的利用,是这次北京绿色办奥的一大手笔,也是一大杰作。首钢即始建于1919年的中国首钢集团,是以生产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2021年入选“202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和“福布斯2021全球最佳雇主榜”。为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基于中国钢铁工业整体发展现状,国家发改委2005年2月正式批复首钢搬迁曹妃甸方案,2010年搬迁完成。
首钢搬迁后留下的老厂区,不再钢花四溅、钢水奔流。这8.63平方公里土地以及部分设施,除了建设总面积70公顷的首钢滨水公园--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其余的怎么办?不但是企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华丽转型的重要命题,也为北京绿色办奥提供了一个契机。事实情况是,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市便决定把冬奥组委办公区放在首钢,首钢从此开始迈出真正转型的步伐。
首钢曾经存放炼铁原料的西十筒仓,被改造成北京冬奥组委办公楼,周边引入咖啡厅、酒吧、餐厅、公寓、酒店等生活配套设施。老精煤车间被改造成现代化的冰场,用于国家冰球、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四个大项的队伍训练备战冬奥会。除了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和几支国家队的冰上队伍,还有主运行中心(MOC)、交通指挥中心(OTC)、技术运行中心(TOC)、电力运行中心(EOC)这四个运行中心,以及冬奥会滑雪大跳台的赛场也坐落在首钢园区。很多首钢职工也转型成为冬奥保障服务人员,在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负责场馆保障团队人员有一半是原来首钢的职工。
绿色电能流光溢彩。河北省张北县风电、太阳能发电资源十分丰富。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于2018年2月开工,2019年12月完成建设任务;2020年6月25日通过全面严格的调试试验和168小时试运行,6月29日正式投运;2020年12月21日,由国网北京电力建设运维的首体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至此,北京2022年冬奥会配套电网工程全部建设完成。北京冬奥会期间,3大赛区26个场馆将全部使用绿色电能,这也将成为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
云上转播大显身手。在“2019阿里云峰会•北京站”上,北京冬奥组委与阿里云召开发布会,宣布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实现“云上转播”。所谓“云上转播”,简言之,就是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高速传输技术,实现转播设备云端化和人员服务远程化。在全球响应、全球覆盖、全球制作的模式下,“云上转播”能够大幅降低赛事转播服务成本并提高转播团队制作效率。其优势是境内外各家电视台再也不用把笨重昂贵的转播设备运到冬奥会现场,而是把导播、制作、剪辑、字幕等工作从传统的转播车上转移到“云”上去,在云端完成制播流程,实现奥运赛事高画质、低成本转播,让各国观众轻松收看冬奥会。
绿色办奥如何成为典范
所谓典范,就是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北京绿色办奥,既是成功的实践,也是探索的继续。成功的做法,要认真总结、概括,提炼为“标准”,成为全国各级各地搞大型活动的参考和借鉴,甚至要成为刚性的原则,“一起向未来”。
2022.1.10 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