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蓝海的安逸转为红海的搏杀。
据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江苏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等城市为重点,积极推进国家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加快智能道路基础设施改造。展望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汽车生产总量比重将超50%。
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也是曲折的。
当一窝风把城市产业战略重心移步新能源产业链时,内卷不可避免。常州有理想、北汽新能源;南京有拜腾、博郡;南通有赛麟;无锡有领途;苏州有路虎……,每个城市都在虎视眈眈。
如何在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则考验着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策者。有媒体报道,“十三五”时期,常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汽车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1.0%,位居全省前列,成为引领全国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高地。
又有一说,新出台的常州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常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要达4000亿元。
4000亿,是什么样的概念?2020年常州完成GDP为7805.3亿元,同比增长4.5%,增幅位列全省第三,2021年常州GDP预计突破8000亿关口。
西地那非可以吃,打铁还需自身硬。把口号数字转换为实打实的GDP,才有终极意义。
2021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627.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52.1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13%;2020年汽车总销量为2531.1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7万辆,占比5.4%。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6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于中新社和中汽协)
比照上面这组数据,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并不算太突出。不过话说回来,有距离才有超越,才意味着有无限可能。
2021年,理想汽车理想ONE继续稳居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SUV市场首位、新能源SUV市场第2位;比亚迪常州工厂定位华东乘用车制造基地,即将量产王朝系列、海洋系列畅销车型。
这些整车出货,一方面奠定了常州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固有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政策层面的善意扶持。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现状和发展前景已十分明确。在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层面的战略布局里,新能源产业都占据重要一席,新能源汽车更是重中之重。2020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更是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相关产业及配套设施的后续发展,都能够吃到政策红利,获得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
常州也不例外。特斯拉有特斯拉的高大上,北汽新能源有北汽新能源的平易近人。所谓针对的客户不同,实施的策略自然也有差异。
在国家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车销售补贴的大背景下,如何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降低整车生产成本以及丰富周边配套,这在抢占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市场上,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新能源汽车整车市场化的竞争有目共睹,大互联网企业纷纷自主研发或与传统国际品牌强强联合。小品牌,胜算真的不是太大。
但较于其他城市,常州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布局上,还是具有超前意识的。比如动力电池有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智能充电桩有星星充电,隔膜应用技术有常州星源。
迄今为止,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还有众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万帮数字能源已建成省级智慧能源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创新航牵头筹建省级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
而在常州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两中心、多集群”的产业发展定位,在新能源整车、动力及储能电池、充(换)电基础设施等领域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工程,进行保障新能源整车的本地化配套能力建设的一系列工程建设,构建高质量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所谓强链工程:主要包括保障新能源整车的本地化配套能力建设;围绕动力及储能电池,支持电芯系统、关键材料、制造装备及新体系电池的研发创新与产品迭代等。
所谓补链工程:主要是围绕乘用车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混合动力总成等环节招引国内外优势企业,持续加大本地商用车驱动电机等企业的培育力度。
所谓延链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支持本地动力电池及相关企业开展分布式储能系统、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等领域的应用拓展;支持热管理系统等相关企业向整车能量管理等环节加快产品渗透。
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