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写过《采竹记》,这回再写,一是因为昨天又去采竹,非但如愿以偿采到理想的竹子,还一路奔袭,载着满车的竹片赶回单位没错过晚间部门会议及夜班时间,可谓平衡了工作与兴趣,完美。
记录下采竹经历,算是补偿实惨的身体吧。
隔夜就和师父约好,采竹任务艰巨,早晨8点整在溧阳灵官庙碰头。
于是昨日一早5点半就起床,拿个面包就出发,去接老爸及装备:电锯手锯斧头手套毛巾。
想想去年采竹,我带了5个帮手,开了两辆车,另有4个朋友帮忙。这次非年非节,就我和老爸两个“壮劳力”。老妈感冒未愈,抱憾留守家中。
80岁的老爸笑谈:廉颇老矣,尚能采竹,还可利用。
必须今天去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再拖了,采竹必须在腊月,采竹后的几天必须天晴,最好能“暴晒”新竹片。寒冬里的阳光宝贵,赶上合适的时间地点,不去岂不辜负佳竹?
路上导航抽风害我绕了一段路就不说了,总之,8:30时与师父师兄们胜利会师。跟随村民进山,面对的依旧是漫山遍野的竹子,这回采竹要求不是在嘴里囫囵了,师父给出了明确的标准:4年龄竹,在竹子1.8米处周长13寸(44厘米)以上,2米处竹节至少30厘米以上。
这些数据,为我之前一直解释给村民的“又粗又直又圆竹节又长”作出了注解,让人清晰我们的采竹要求。
但见师父与师兄手持皮尺,一边攀爬山坡一边东瞧瞧西量量,爬着爬着,师父轻拍一棵竹,仰天长啸:此竹拔节高,竹梢长,充分汲取天地之灵气,粗壮高挺,可用之材啊。
事实上,师父没这么“文艺”,大意是说这竹子长得高于周边竹子,营养充分,各项条件基本符合。
然后,就听师父回头吆喝一声:琪子。
但见师兄一溜小跑过来,往师父选中的竹子上绑了根红绳。
那虔诚的模样,就跟月老一般,心中有信仰,手里有红绳。系上红绳的竹子,在风中扶摇,俨然有被意中人心悦的得意。
如此,山上山下来回搜寻,终于帮我选定了两棵竹,请村民砍下,锯成数段,师父他们二话不说,就挑了大的重的竹段,帮我扛下山去。
好不容易找到的美竹,自然是不能浪费的,我连竹梢都扛下去,也许将来可以刻个小茶则呢。
走了20多分钟才到村民家,老太太已经架起了煮竹笋的圆柱形不锈钢大锅,柴火也燃起来了。一大锅冷水要煮开,起码一个小时。
时间紧张,师父师兄他们急匆匆赶往他地选竹,我和老爸的活儿才刚刚开始。
大锅不到半米高,长竹放不进,老爸打开电锯,将竹子锯短,我则用斧子将竹筒劈开。
待水烧开,加食用碱,加竹片,再待水开,计时烧煮。
时间到,掀盖瞧,水面一层黄褐色的竹油,戴上厚手套,趁热捞一片擦一片,两棵大竹,整整煮了三大锅,我带了50多块干毛巾,待将所有竹片上的竹油污垢擦净,已是下午4:30,我的老腰彻底直不起来了,手臂也抬不起来了,毛巾亦污秽不堪。
匆匆打扫下就往回赶,两个半小时后安坐办公室时,自我安慰:一年的采竹大计完成了,可喜可贺,累点也值得!
此话真是说早了,今早晒竹片时,师父的一番指点令我醍醐灌顶,又崩溃不已——竹片每天晒后都要收回家,不能冻,不能淋雨,不能日晒夜露,要细心呵护,如此,数年后才能成色好。
而我之前采的竹子一直搁在向阳的书柜里没动弹,我以为,让竹片“感受”到阳光就万事大吉,没想到一分功夫一分收获,也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为什么同样的采竹流程,师父的竹片是鲜亮的金黄,我的却黯淡无光。
更严重的是,看似一样的竹片,刻相似的内容,我的作品发灰,师父却可以在薄薄的竹皮上表现出丰富层次。
也就是说,一幅作品的完美,与构思技法相关,根本上,却是与竹片质量相关。首先,得竹子选得好;其次,通过砍、锯、劈、煮、擦、晒等多个环节,打造良好基础;再次,才是构思、设计、布局、创作。
别说一幅竹刻佳作的炼成,就是竹片本身,历经时间积淀、光华修炼,尚未动刀,翩翩君子风范已令人着迷。
只是,望着一堆竹片,想到未来无数个日光下的晾晒、日落后的收拾,我心里,莫名有点虚。
系红绳的竹子
采竹小能手——我老爸
晒竹一角
近日完成的竹刻作品,用的是师父的竹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