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只觉得文化宫是个地名,如果要玩嗨,连南大街都想不到了,基本上要么去什么购物广场,要么到钟楼“天街”。把汉口天街移植到常州,也算是一种“弯道超车”吧,不管像不像,至少名字足够时尚,也足够吸引。
文化宫曾经是常州市中心地标,老常州影响很深刻,想起往事那有得一说:先是文化宫溜冰场,文化宫电影院,步行街,接着是文化宫地下商场,西头连着东大街,东头连着图书馆、教育会场,还有那什么最大的家电城当门而立。光是地下商城,足够叫你玩半天,卖衣服,卖手机,游戏厅,小饰品店,美食区……不一而足。马路对过中联大厦,百货大楼,大酒店,以及周围都是商业圈。东边城乡来的人,基本上在这里下公交车,文化宫转半天,要采购要打牙祭,或者让小孩子玩玩碰碰车之类,一套都齐活保证满足。夏天,文化宫广场有音乐喷泉造势,边上还有喝咖啡的地方,年轻人谈恋爱来这里挺好,觉得外面太亮,马上去看电影或录像,来得个方便。
文化宫和前后北岸互为犄角,再西还有南北大街,拥着常州最牛逼的两大商场,泰富和新世纪,整个商业圈是贯通的,联袂的,当然也是有机呼应的。这一切随着常州政府搬迁新北,随着新北和钟楼区的新商业圈纷纷登场,逐渐终于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我那天来到泰富,里面没几个顾客,营业员比顾客多得多,她们显得清闲而无聊,吓人的标价商品尽管在灯光下显得那么诱人。南大街更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因此许多店铺都关张,贴出广告转让出租的特别多。当年这一代商业圈的盛况,只存在老常州记忆了。
文化宫修了地铁站,广场也再一次被改造。记得,在这15年历程当中,它至少被改造3次,每一次都是“伤筋动骨”,被铲掉重来。我没觉得改造之后,比以前更好看,更耐看。让我想到什么叫折腾、费钱。现在我走过文化宫,古玩市场都不高兴去玩了,因为格局变得不再那么多元,那么富有错落感和烟火气。从前的县学街,别看不长很窄,两边却有许多小商店、小弄堂,有斑驳的老屋,很好吃的一碗面,还有豆腐汤加油条。如今这些都不见了。没有小店和小贩的街巷,看起来很整洁很靓丽,但它呈现冰冷色调,它到处都整齐划一,设置了栏杆,自动扫码停车。
步行街不再属于步行,属于停车场,周遭住户与商家都把小车停在路间,这是个世纪性难题,十多年来有非议但存在。做得很大的第一医院,正在以硕大的胃口蚕食周围的空间,因而街北口的气息里,总透着药水的味道。在整体布局上,小市场的格局早已经荡然,小商铺的烟火气早被高格调取代。如果说,文化宫曾经是主干,那么周遭的一切琐碎存在则是枝叶,于是构成一个透阴凉的大树生态。如今,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其实它不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圈,只有商店和整齐划一的街道。
也许当初城市建设者有个设想,借助新修复的前后北岸形成文化街区的商业便利,带动文化宫注入强劲的动力。不幸的是计划落空,前后北岸更多是突出文化,缺少商业气了。大酒店到那边南大街,又面临严寒来袭,商圈的春风从那边拐个弯,直接吹到西北方向去了,落下一地的霜雪。所以我支持有网友说,文化宫不可能再形成商业圈,或者形成了也不可能再兴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