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文化宫,曾经可以符号龙城的一个地标。正因为它地处要塞,延陵路和和平路的交集点,理所当然地铁1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设置于此。
依然清晰地记得,2000年元旦,我和朋友在文化宫禧迎千年,像二货般喊着新年快乐!周遭沸腾,所有的情绪都因人群的熙攘而被蓄意放大。
那时,互联网还是小众,没有网购,更没O2O概念,一切的娱乐和消费,源自传统模式。毕竟,古典的才是热闹的。
时过境迁,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试问,你多久没去实体店消费了?以前的商业形态在互联网的侵蚀下,变化属实天翻地覆。
现在有个时髦之词叫:去中心化。放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也很应景。
老一代常州人,你们是否还记得年尾那百货大楼、百货公司的人流如织?再看看如今萧条、了无生气的南大街商圈,是不是觉得有些梦幻?
商业形态如今已扁平化。岂止是传统被科技挟持,各大区域商业综合体更是分流了被互联网瓜分后余下的惨淡流量。环球港、九洲新世界,南北万达,吾悦广场东、南、中也就差个西与北了,而蛋糕就那么一块,如何分?
南大街老哥已不是商业中心,更遑论文化宫小弟。他们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落寞。
有网友在龙城博客撰文《常州文化宫商圈有望恢复过去的热闹,十分看好》、《常州文化宫商业氛围 “昨日重现”指日可待》,阅罢我不禁莞尔。
所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大抵如是。
如果有人相信,凭借着地理位置优势,能把文化宫商圈做大做强,那我只能立个flag,蟑螂不死我死。
现在做传统商业的成功概率基本为零。
那些大声喊着嚷着让政府投钱去开发文化宫商圈的人,不是蠢而是坏,摆明了想糟蹋纳税人的血汗钱。
看看双桂坊美食街还有存在感吗?印象中这可是政府扶持的项目。
有人也许要反驳,说什么可不依靠政府资金,让社会资本介入。这些人幼稚得足够可笑,以为资本家都是慈善家,那中国早就实现共同富裕了,没必要国家再三令五申去倡导扶贫。
我观察过,一个商业综合体的成功从规划、招商,以及到后期的推广运营,都需开发商不间断地投入,不是你大手一挥,建成后出租躺着收钱就完事。
南大街商圈,且不谈互联网带来的客观外因,至少在后期运营上,是有瑕疵的。让商户们单打独斗,没有职业化、规范化的运营,那也只能自生自灭。
诚然,可让开发商包揽后期运营,那么他们的投入如何获取回报呢?以前建个商业综合体是配套住宅,归根结底是为了卖房子,如今把这套模式生搬硬套来文化宫,寸土寸金的地方,哪还有给开发商腾挪运作的余地?
所以,从商业价值上来说,社会资本对文化宫商圈应该是没兴趣的。尽管它位置优越,尽管它有着浓郁的传统商业底蕴,但在赢利模式上有着死穴。
没有一个资本不逐利,除非你政府愿意接盘,愿意把钱打水漂。也是的,打水漂打多了,东也是打,西也是打,至少可以图个即刻闹腾。
综上所述,我极不看好文化宫商圈的复兴,渴望它“昨日再现”,无异于“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