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有一位叫颜师古的名儒写了本《汉书注》,被当时的文人推崇,权威程度到了天下的读书人都把它当教科书的地步。
然而,没过多久,一个更牛的事情发生了,有个九岁的孩子写了十卷《汉书指瑕》,揪出了颜师古《汉书注》里的一大堆错误,震惊了当时文坛。这个牛气冲天的孩子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和一般神童不一样的是,王勃的才华在青年时代继续爆发,诗名益盛。王勃写文章有个特点:先把墨磨好,然后像二货青年一样蒙头大睡,半晌后突然一跃而起,瞬间变回文艺青年,文不加点,一笔写就,时人谓之“腹稿”,这就是“腹稿”的典故出处。但是,他一生中最闪耀的作品《滕王阁序》,却是即兴之作。
当时王勃的父亲被朝廷贬到交趾县(今越南北部)去当县令。虽然万里迢迢,但作为孝子的王勃自然要去探望。这一天,王勃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恰巧听闻洪州都督在滕王阁设宴,于是慕名前往。
当王勃悠哉地来到滕王阁门口时,却被几名士兵伸手挡驾:“洪州都督阎伯屿大人今天在此大宴宾客,席散之后闲杂人等才能上楼。”等级观念古来有之,过去的官老爷们出行是锣鼓开道、肃静回避。但王勃显然不认为自己是闲杂人等,他一拍胸口说到:“我和阎大人很熟,受他邀请而来。”士兵们心里将信将疑,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赶紧跑上楼汇报。
阎都督的爱婿吴子章颇有文才,提前一宿抓耳挠腮、殚精竭虑地为今日盛会写好了一篇赋,准备当场拿出来宣读,好挣点名声。把酒临风、心情大好的阎大人听说多了位朋友来捧场,虽然一时想不起是谁,但又何必拒绝呢?于是豪迈地一挥手:“让他上来吧。”可是他做梦也想不到,因为这随意的大手一挥,女婿心血结晶的文章就再也没能见天日。
只见一位眼生的文艺青年缓缓拾级而上,风度翩翩地作了一揖。阎大人疑惑地问道:“恕老夫眼拙,这位公子是?”来者答道:“晚生绛州王勃。”王勃当时早已声名远扬,一听他自报家门,阎大人心中顿时亦喜亦忧:喜的是以王勃之盛名足以为此宴增色不少,忧的是今天女婿的风头恐怕要被王勃盖住。但他无暇细想,忙招呼这位不速之贵客落座,然后继续忙活自己的正事儿,按照事先预备好的戏码,诚恳地询问大家:“今日诚为盛世盛会,哪位高才愿意写篇文章以作纪念啊?”
满座宾客都是阎大人的朋友,心里自然明镜似的,大家都闷头啃鸡腿,积蓄体力、酝酿情绪,只等大人女婿的文章宣读以后,一齐鼓掌到流泪。不料王勃抬头朗声应道:“在下既然叨扰都督大人一餐,自当献丑,聊为报效。”这下阎大人真像吃了只苍蝇一样难受,但话已至此,骑虎难下,只好赶紧叫人安排纸笔。
王勃接过毛笔,当即唰唰唰地笔走龙蛇写将起来。阎都督心中郁闷,冷冷地说了一句:“王才子你慢慢写,本都督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到隔壁小憩一会儿。”说罢便起身拂袖而去。到了隔壁往椅子上一躺,吩咐幕僚,待王勃下笔,便将文章背给他听。
不一会儿,幕僚就过来汇报,王勃写的起首两句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安卧榻上闭目养神,听后淡然一笑:“不过是老生常谈。”之后报来第二句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听了,沉吟不语。
幕僚继续报来,接下来是:“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阎都督不禁眼睛微微张开:“用典纯熟贴切,王子安名不虚传。‘星驰’二字,做人名甚佳。”
当幕僚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阎都督一听,双目精光四射,在椅子扶手上重重一拍:“此人当真天才!此文当垂不朽矣!”立即跳起身来,赶回宴会去看王勃下面的文章。
此时,阎伯屿的心里非常明白,大唐历史上,不,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文章之一正在诞生,而能亲自催生并且目睹这篇文章的出世,将是他阎伯屿一生最大的荣耀。
酣畅淋漓的《滕王阁序》一气呵成,王勃接着写下了这篇序要引出的主体《滕王阁诗》:
"
滕王阁诗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王勃把序、诗呈给阎都督,对盛情款待表示了谢意之后,便告辞出门。阎都督一边看着眼前这篇绝代佳作,一边赞不绝口,突然,他发现有点不对劲,在最后一句中,“江”和“自”两字之间少了一个字。旁观的文人雅士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这个点头说“应该是个‘水’字”,那个摇头说“八成是个‘独’字”。阎都督思来想去,觉得均差了一丝韵味,于是命人立刻出门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使者快马加鞭、满头大汗地追上王勃。不料王才子很有个性地回答说:“一字值千金,还望阎大人海涵。”使者只好返报。阎都督沉吟片刻,心想既然是一段佳话,就干脆做足罢了,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这时候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众人听了,都是一拍脑门,用“空”字果然最有神韵!
本来《滕王阁诗》是主体,为了要写这首诗才需要写这篇序,但《滕王阁序》实在是太过于光芒万丈,让很多人反而把诗给忽略了。《滕王阁诗并序》一经流传开后,大家纷纷传抄,一时洛阳纸贵,连唐高宗李治读了都不禁掩卷长叹“真天下奇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