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语】“研究”还需往前再走一步
无所求
近日,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合作的一项研究表明,常用社交媒体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并且在儿童和青年群体里尤为明显。我们一般认为常用社交媒体可以排解孤独,融入社交圈,是会减少抑郁风险的,而科研机构的研究结果正好相反。对此,你怎么看?
“常用社交媒体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这样一个研究结论,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启示呢?令人迷茫!“可能”?或然性的虚词;“常用”?模糊性的副词。这些非定量的模棱两可的描述,呈现的指导人们行为的价值,实在无多。
研究团队先对8045名成人进行抑郁症评估,再对其中没有抑郁症的5395人进行跟踪调查。在后续抑郁症筛查时发现有482人出现轻微抑郁症,其中Snapchat、Facebook和TikTok使用者的抑郁症状分别增加53%、42%和39%。我认为,这8.9%(482/5395)的样本抑郁症状显著增加,与使用社交媒体是否构成实质性因果联系;另91.1%(1-8.9%)的样本抑郁症状没有显著增加,使用社交媒体状况如何;两者每天平均使用社交媒体时长各是多少等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该项研究结果显示,TikTok和Snapchat使用者,35岁或以上人群更易产生抑郁症状;Facebook使用者,35岁以下人群更易产生抑郁症状。这是为什么?也需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才有利于坐实那个“可能”。其实,产生抑郁症的原因很多,在社交媒体诞生之前,抑郁症就已存在。现今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数42亿,占总人口53%。研究者应当另建一个完全不用社交媒体的样本空间,对其抑郁症状变化情况进行同步对比研究,研究结论才有说服力。
还有,什么叫“常用”?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达到几个小时便叫“常用”?需要定量表述。不难相信,过度使用社交媒体、长时间沉湎于网络、在碎片化信息中不知所措、让手机依赖症偷走睡眠、户外活动线下交流趋零,肯定是坏事,产生的不良后果会很多,包括引发抑郁症。然而当今社会,不使用社交媒体也会带来诸多消极后果。所以,希望研究者用足够大的样本空间进行对比性的调查研究,看看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多少时间后产生了哪些不良后果,拿出定量描述的结论,以便有说服力地给出人们每天使用社交媒体不要超过多少时间的科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