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闲话“压岁钱”

青青小竹 最后编辑于 2021-11-24 23:01:50
12218 4 7

 闲话“压岁钱” 

江苏/溧阳  万文清

现在,很多人都在感叹,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也越来越没有意思了——也难怪,过年吃的东西平时都有,过年穿的新衣服平时也买,过年看的东西平时也时常看,过年玩的东西也没有什么稀罕,要不是对于孩子稍微有点吸引力的“压岁钱”,过年就跟平时放大假一样平常了。说到“压岁钱”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起源于西汉,当时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至清末民初都有铸造,并不在市面上流通,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是汉族民间一种用作吉利品或避邪物的古钱币,作为小孩子佩带的饰物,最初的本义主要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两大类。“压胜钱”也作为洗儿钱(婴儿满月洗浴,赐给孩子的钱),后来演变为春节的“压岁钱”。到清末民国时,随着长辈在过年时包一块大洋给子女的情形出现,压岁钱的意义才发生重大改变。压岁钱“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渐结束,而其新担负的“一本万利”、“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励志”作用应运而生。但依旧有希望晚辈能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平平安安的祝愿。

“压岁钱”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有这样两种说法较为常见——

说法一: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祟”。据说有一大户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小偷,两人将钱币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很快,这件事就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说法二:根据史书《桯史》记载,北宋神宗年间,当时的朝廷枢密副使王韶的小儿子南陔出了一件事:就在春节的夜晚,南陔随着大人在汴梁的街头观灯游玩,竟被歹人给掠走了。歹人准备向南陔的家里勒索一笔钱财。然而,在歹人逃跑的途中,巧遇朝廷的车子经过,机智勇敢的南陔急忙大声呼救,歹人心中害怕,放下了南陔,仓皇逃跑。于是,南陔得以随着朝廷的车子进入皇宫,见到了皇帝宋神宗。宋神宗问清了事情的经过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此事原本发生在北宋都城汴梁的皇宫内,却很快传了出去,并广泛流传于民间。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给的压岁钱也逐渐提高了,也有的长辈由于过于溺爱晚辈,也将压岁钱提高,甚至有人将压岁钱当作人情,认为给太少则拿不出手,因此会准备大的压岁钱红包。给“压岁钱”的对象各地也不一样,有的到十八周岁就没有了,有的则参加工作后就没有了——参加工作后,钱就有了来路,相反,不但不会再要“压岁钱”了,还会主动给父母长辈孝敬钱了。

记得我小时候,也就是八零年左右吧,过年时,父母就给五毛钱,到大舅二舅家拜年,最多也就给一块吧,也难怪,那时候人穷啊,也没有人会嫌少,只要有“压岁钱”心里就高兴。而今,条件好了富裕了,“压岁钱”出手少则一二百元,多则五百、一千,老板富翁,两三千也是小事。以前的“压岁钱”都用红纸包着,前几年,出现了专门盛放的红包,而如今,“压岁钱”有时也不用现钱了,人们点击一下手机,利用微信、支付宝转账即可,只是感觉来得太快太容易的东西,也就不那么珍惜了。

“压岁钱”代表的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祝福,而现在祝福和感恩的本质已经逐渐淡化,不应该让孩子以拿到“更多压岁钱”来作为目标,而应该让他们学会理财、认识压岁钱的美好寓意。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陆吾
  • 泉水涓涓
  • 竹青
  • 顺其自然者
  • 西江月
  • 张秋生
  • 人参果
发送

4条评论

  • 什么东西一旦多了,就不稀奇了。以前没钱,五毛钱就不得了。现在几百上千都没感觉了。
    2021-11-25 13:53:25 0回复
    0
  • 现在的孩子 过年估计没啥期待 就期待压岁钱了
    2021-11-25 09:04:45 0回复
    0
  • 别让压岁钱变味。
    2021-11-25 08:54:47 0回复
    0
  • 压岁钱小时候都用来交学费了
    2021-11-25 08:44:19 0回复
    0
  • 2068
    积分
  • 94
    博文
  • 668
    被赞

个人介绍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