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成为当下人们主要的消费途径,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竞争激烈,各种优惠福利打折竞相出现。精明的消费者精打细算选择最划算的商品,随之出现了“薅羊毛”这一说法。“薅羊毛”是对用户利用各种优惠信息购买较低价格商品的形象比喻。
“薅羊毛”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获得低价商品而购买的羊毛党,另有一种是明知平台漏洞而恶意大量采购的行为。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造成的损失无法预计。这次“元气森林”品牌淘宝店因运营价格设置失误,导致原价79元12瓶的汽泡水,只需6.85元即可购得,如果购买3箱,价格更低,平均1瓶不到0.3元。14.05万用户蜂涌下单,价值数千万元,最大的一笔订单有4.1万箱。这可可就不是“薅羊毛”而是“牵羊”了。因此元气森林商家紧急发布致歉函,恳请顾客申请退货。
近年来,此类事故频发,“薅羊毛”的行为也愈加恶化。2018年星巴克推出“新人优惠”活动,黑灰产“羊毛党”利用虚假手机号获取大额优惠券,迫使商家终止了活动。包括元气森林的事件都是在商业方面的,在金融上同样存在此类问题。同年12月上海的一个犯罪团伙,利用银行app贷款业务存在的安全漏洞,通过“黑客”技术非法获利近三千万,最终被抓获被依法刑侦拘留。
“薅羊毛”党是否应该逍遥法外?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也就是说由于平台错误给商家造成严重损失的订单,商家有权申请取消交易。当然这一行为必定会造成部分消费者的不满。因此,商家需要严格监管平台运营状况,层层把关,避免此类事件的出现。一旦出现失误虽有法律的保障但也必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亏损,这就需要商家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是共性需求。当然,在快乐“薅羊毛”的同时也要注意守住道德的底线,拒绝“薅”不义之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