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造星泡沫,树文艺正气
半月谈评论员 刘芳洲
文娱领域“逐流量”“博眼球”“走捷径”的不正之风,早已引起人们反感。针对作品流量至上、“饭圈”侵蚀青少年、艺人违法失德等突出问题,中央不久前迅猛出招,对一段时间以来的文娱乱象“亮剑”。网民闻之称快:畸形的造星泡沫终于要被刺破了。
近年来,由资本借助互联网平台快速打造的“流量明星”名不符实、德不配位,喧嚣和浮躁的氛围,使部分文艺界人士走偏走歪,迷失于造星泡沫中。
在“造星工业”运作下,有的艺人仅在选秀节目中练习几个月唱跳,就能靠资本推广俘获大量文娱资源;有的“明星”经由流水线产出,专业基础难称扎实,“人设”却光鲜耀眼,能轻松占据舞台中心;有的“毯星”拿不出高质量作品,却热衷出国买数据,将虚假的国际影响力“出口转内销”,欺骗公众;有的文艺苗子不再相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厚积薄发,而热衷于赚快钱,甚至平均年龄8岁的少年都忙着组成“男团”出道。
在造星泡沫堆积下,部分艺人追名逐利的欲望盖过了崇高的艺术理想,以致其行为品行与主流价值相抵触,与文艺使命相背离,成为社会的反面教材。
在“速成包装”的偶像明星培养机制下,一些作品难以形成有感染力的精神内核。资本运作下的影视剧重流量轻质量,重观感刺激轻思想启发,能真实反映社会之变、人性之美、民族之魂的作品有些稀缺。
电影《长津湖》放映以来,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李欣 摄
种种乱象之下,荡涤文娱领域的沉疴顽疾,树立清朗阳光的文艺正气,正当其时。
树文艺正气,首先要弄清楚“文艺是为了谁,文艺工作者是为了谁”。互联网时代,文艺工作者切不可被资本绑架、被流量裹挟,必须恪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立场,深入群众,观察生活,为历史注脚,为时代抒怀。
近年来,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好评的作品如《山海情》《大江大河》等,不靠炒作靠口碑,既收获了奖项,也收获了群众认可。它们能在广大观众心中留下鲜活记忆,正是以劳动人民的身边事作为创作源泉,在关照普通人的命运变迁中,温暖了每个人的心。
树文艺正气,要特别注重发挥优秀文艺工作者的道德榜样功能。文艺肩负着引领社会的使命,文艺工作者应是灵魂的塑造者、道德的引领者。树文艺新风,需要文艺工作者在思想境界上不断提升,在道德操守上慎独自律,自觉抵制文娱领域歪风邪气。
“七一勋章”获得者、表演艺术家蓝天野,解放前曾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他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住了考验与洗礼,戏里戏外都是受人敬仰的先锋榜样。这启示文艺工作者在个人道德上要强化操守、勇做表率、表里如一。
树文艺正气,还要倡导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曾经一大批有温度、有态度、有筋骨的文艺经典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回忆。如果按颜值、“人设”、流量等分配文艺界人士的命运,终致文艺作品浮夸无魂。
当下,文艺工作者要下苦功、练真功,真正让文艺作品重归“质量为王”的正确轨道,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真正让体现优秀文化、富有审美追求的文艺作品点亮自己的艺术人生。
(刊于《半月谈》202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