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我】 民国产婆轶事【2】
陈平
弄清老杨的父亲杨小佛是上海赫赫有名的文史专家,著名的大学教授,1943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我就问老杨,父亲常对你提到他过去的事吗,老杨笑了。
小时,我常听到他对我讲起他少年时代的事情,他说,当时已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执委和总干事的父亲【杨杏佛】,常去松江、无锡、苏州等地演讲,与友人上街溜达、聚餐、看戏、骑马,几乎每次都带着我。为此,少年时的我父亲就认识了宋庆龄、鲁迅、蔡元培、林语堂等许多社会名流。我还听父亲说,因为祖父杨杏佛与鲁迅的关系尤为密切,不苟言笑的鲁迅还特意送了一张自己的相片给我,并题词"小佛世兄惠存"。我一听顿时肃然起敬,想起某人自称是何名人的后代又拿不出任何证据,炒作地实在可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进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任特约研究员,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常委等职务。1987年,父亲出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多年来围绕上海的稳定和发展,他积极参政议政,每一条建议都以"直通车"的方式,送到了市领导乃至中央领导的案头。
我一听又笑了,想起周围某些所谓的“市政协委员”,平常除了众取宠便少有作为 ,听同行形容这些人,开会时像木偶,会外如小贩子,扛了 “政协委员”牌孑到处自吹自擂,相比之下,这种政协委员就是在挂羊头卖狗肉,毫无存在的价值。
听父亲讲,曾外祖父年轻时非常聪明,20岁入粤藩姚觐元(彦侍)署中,任书启……老杨的继续让我感叹不已。
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凤昌夤缘充督署文巡捕(侍从)。日久受之洞赏识,升充文案,参预机要。张之洞让他参与一切机密。可以说,是张之洞培养了这位运筹帷幄,局定山河,用的他智慧促成了南北和谈,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上海惜荫堂的赵凤昌,真正的 民国国父——这是后话。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州兴义,后来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咸丰二年(1852年),张之洞16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早年的张之洞是清流派首领,后来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随张之洞到湖广总督任上的赵凤昌,之所以受到张之洞的信任和依赖,除了因他聪明、好学、善谋、机敏,还有一个理由,因为他记忆力极好。张之洞生活懒散,率性而为,作息无一定时间,书籍公文随手丢放,有时正在批阅公事文书的时候就睡着了,醒了又忽然想到要检阅哪一册书,有时正在看书,忽然又想要查看往年的文档,找某一件公文,只有赵凤昌有此记忆力,能做到随要随到。张之洞对每日公文与往来函电,看过之后随手抛弃,事过即忘不易找寻,只有赵凤昌为他逐日编目归档,整理得井井有条,一索即得。赵凤昌文理平常,但跟随张之洞多年之后,居然能代拟公牍,而且模仿张的书法几能乱真。因与张之洞朝夕相处,不免引用许多人的妒忌。【改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