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都(左)章晓郁兄弟
辛弃疾词 章晓郁
桑榆春风 章晓都
兄弟书画家,在常州并不多,可算一道文化风景。章晓都章晓郁兄弟就是书画界的一景。他俩经过数十年才走成了这道风景。
章晓都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处“停课闹革命”的文革中,父亲看他从小喜欢画画,更怕他荡在社会上“搭坏道”,辗转托人让他拜在房虎卿老先生门下,而小他5岁的弟弟章晓郁喜欢书法,父亲就让他跟了周子青先生。两位老先生都是常州书画宿耆。于是兄弟俩两耳不闻窗外闹,一心只研书画事。章晓都也和常州的绘画青年一样,到表场轮船码头画各种农民形象,说起当年盛事,他至今念念不忘:“就是在那里锻炼了我各种人物形象的造型能力,也为中国画人物创作打下基础。”而章晓郁也埋头书艺,久久为功。经过几年历练,兄弟俩技艺大进。
此时,章晓都迎来了人生之旅的第一个重大转折:下放到环本农场。到了广阔天地,时间一久,很多人只看到生活的灰色,失去了蓬勃朝气。而对章晓都来说只是换了个画画的场景,而且这个场景比在城里更生动更鲜活,当然也更艰苦。然而,章晓都的画笔却更勤快了。就是这样的坚持,让他在几年之后考取了常州师范美术班,终于登堂入室。毕业以后,他一直辛勤耕耘在学校美术老师的岗位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美术人才。
经历了这些,章晓都对世态炎凉有了更深的体悟,对社会底层的百姓自然也有更多的同情与关注。从轮船码头开始的速写,他几十年坚持下来了,在常州画家中是“硕果仅有”的存在。街头卖艺、吃面喝粥、超市购物,都成了他速写记录人物场景,造型表情的好画材。他还有一个绝活,就是“默写”,回到画室能把当时看到的场景一一还原。他用画速写的方法,来训练捕捉生活的造型能力。他经常会在朋友圈里,以“笔墨身边事”“我的日课速写本上的画”发些百姓市井生活的速写,许多画面让人忍俊不禁。而这几十年积累的数以万计的速写画稿就成了他创作的素材仓库。将要与观众见面的由市美术家协会和市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在常州运河五号美术馆展出的《章晓都章晓郁书画展》里许多作品都是这样来的。比如《看准了》这件作品,就是他去医院看牙齿时,见到的一个场景:病人大张嘴巴,医生在口腔中探查。这样的情景几乎人人看到过,章晓都把它记录下来表现出来,能让人在莞尔一笑中,享受轻松一刻。
对于中国画的笔墨,章晓都始终保持着一种虔敬的态度,他的观点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用自己掌握的笔墨,来表现通过内心观照到的客观世界。中国画的精髓就在于笔墨,离开笔墨中国画也就不存在了。长期以来,章晓都始终不渝地探索写意人物画笔墨的运用和表现,努力追求用笔墨语言传达美学效果,实践着由水墨塑造向水墨精神的升华。他的画用线隽永飘逸,用色淡雅清丽,用墨酣畅豪放,色墨互抱相拥,能用诗意般的手法把握好画面结构。他明白“墨到佳处亦是难”,因此他的画在线与面、白与黑、虚与实的把握上恰到好处。章晓都以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精到的笔墨功夫,恪守传统脉搏,并不断注入创新元素。当大自然的美好,人世间的真情,为画家的狂热激情所熔铸,会变得更有诱惑力。现实题材经过他的提炼与加工,意境变得更美、更亲切;古典题材经过他的选择与处理,内涵更深刻、更有现实意义。他的作品《师生:章太炎与鲁迅》造型准确,笔墨精湛,用中国画的绘画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两位大家的精神和风骨。章晓都良好的艺术素养,拓宽了他的创作思路,激励他追求艺术的高境界。他认为只有通过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艺术与生活要有距离,这种距离是艺术高于生活的距离,所以欣赏章晓都的画你会感到在昂然的生活情趣里浸透着画家激情的艺术表达。
弟弟章晓郁擅长各体书法,而尤以魏、隶见长。他深感写字不光在动笔,重点在动脑,在了解、掌握各体的结构用笔特征后,就开始了艰辛的书法创作。写魏碑常见的通病是刻板有余,浑厚不足;或圆滑多显,骨力不逮。晓郁的魏书作品,用笔圆浑、刚劲、苍涩,转折处方中带圆,一改魏碑“峭削粗俗”“锋芒毕露”的通病,含稚拙于秀逸之中。他的作品将楷法隶意渗之,流畅而稳健。他始终认为艺术创作不能急功近利,要能耐得下心来。因为淡泊名利,所以,他的书法没有浮躁的“流行病”。
10月中旬章氏兄弟又要第二次“联袂演出”——在运河五号美术馆举办《章晓都章晓郁书画展》,展出国画和书法作品各80件。届时,观众又能欣赏到兄弟俩的佳作了。
(周逸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