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学生再破无人机领域世界纪录,团队成员9成以上为00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10月1日,国际航空联合会(FAI)正式认证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如三号”团队创造的25-100kg级油动固定翼无人机续航时间新的世界纪录。北航“冯如三号”团队研发的“冯如三号-100型”无人机持续飞行了80小时46分35秒。
“冯如三号-100型”无人机成功飞行画面,北航供图
此次无人机飞行时间再次刷新了由北航保持的该重量级的世界纪录,又成功超过了由美国极光飞行科学公司研发的“猎户座”(Orion)油动固定翼无人机(重量2500-10000kg级)2014年创造的80小时2分52秒的世界纪录,跃居全世界油动固定翼无人机(重量等级无差别)续航时间的榜首。
破纪录飞行后合影,北航供图
早在2019年10月,北航“冯如三号”团队首期成员就以30小时6分42秒航时创下25-100kg级油动固定翼无人机续航时间世界纪录。此后的两年,团队先后完成了新成员的选拔和培养,并在结构、动力、飞行控制系统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式创新,使“冯如三号-100型”无人机具备高强度结构、超低油耗和全自主飞行控制能力。此次破纪录的团队成员由25名来自四个年级、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组成,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90%以上为00后。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田格回想自己从暑假第一次见证起飞,到亲身参与了破纪录飞行的经历,“这一年让我对航空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有了比单纯仰望蓝天和星空更加想去探索的事情,让我决心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蓝天,以青春助力中国腾飞。我们从来不是为了单纯的破纪录而飞行,希望以后冯如三号能在军民用领域发挥超长航时无人机的重要战略作用,为国民经济建设、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美貌与智慧并存,中国教授获世界科学界大奖!
据央视新闻10月3日报道,日前,第24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揭晓,五位获奖者中有一位中国女科学家,她是来自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教授、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主任胡海岚教授。
她因在神经科学,尤其是抑郁症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此奖项,她的工作促进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
图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微博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教科文组织和欧莱雅基金会于1998年设立,已遴选出122名获奖者,还在超过115个国家资助和表彰了3800余名富有潜力的青年女科学家。
此外,胡海岚教授还曾获得第12届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国际奖。
胡海岚教授简历:
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
2002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03年至200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Julius Zhu博士的实验室工作;
2004年至2008年在冷泉港实验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
2008年12月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2015年5月加入浙江大学;
2019年7月15日获得“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奖”。
曾被人民日报称为“亚洲第一人”
胡海岚曾被人民日报称为“亚洲第一人”,为何有这么高的荣誉?
据都市快报此前报道,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IBRO-Kemali)基金会评奖委员会宣布:第12届 IBRO-Kemali国际奖的获得者为胡海岚教授。这是该奖自1998年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欧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学家。
在获奖依据中,评奖委员会写道:“此奖为表彰胡海岚教授在情绪和情感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本机制这一脑科学前沿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这些成就得益于她对系统神经科学中尖端前沿技术的驾驭,而她本人正是这些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她在系统神经科学这一进展快速且竞争激烈的领域成果辉煌,建树卓越,备受瞩目,特予此奖。”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
有媒体报道说,1973年出生的胡海岚,从学生时代起就是顶尖的学霸了。她是“全年级数学最好的女生,轻声细语,从容淡定,漂亮聪颖”。到了高中,斩获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高三被提前保送北京大学生物系。
朋友问她生物系毕业以后干什么,她笑嘻嘻地回答:“要么研究细胞搞科研,要么进酱油厂造酱油。”
直到十多年前,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时,胡海岚的科研目标开始变得明确——揭开情绪的奥秘,掌控大脑神经环路的“编程”。
“强者愈强”有科学依据
胡海岚在脑科学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连续发表学术论文。
2017年7月,胡海岚研究组在《科学》杂志发表的长文《胜负经历重塑丘脑到前额叶皮层环路以调节社会竞争优势》。这一成果,是胡海岚团队发现了“强者愈强”的现象与大脑活动密切相关,“强者愈强”可以被人为控制。
研究的对象,是老鼠。为了方便理解,称呼其中一只老鼠,叫豆豆。老鼠的世界存在等级,豆豆的等级是比较低的,所以其他老鼠经常“吃饭睡觉打豆豆”,可怜的豆豆只能被打。
2015年,胡海岚教授应邀《细胞》杂志子刊《神经科学动态》杂志写综述,当时的封面就是胡海岚实验室的主角——小鼠。
当研究人员让豆豆和其他老鼠在一根狭长管子里相遇时,豆豆总是会主动退出或者被更强的老鼠推出管子。
研究人员观察两只老鼠在管子里互相推搡时发现,当小鼠进行推挤或者抵抗住对方推挤时,前额叶皮层的神经细胞的活动会有显著增加。
这项结果提示,有可能前额叶皮层神经细胞的电活动,控制着小鼠在对抗过程中的行为,从而决定了谁在社会竞争中更强大。
研究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刺激老鼠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被刺激过的弱小的豆豆,突然逆袭,变得自信而英勇,推挤得更加用力,并且能够坚持更久,最终将原先比自己强大的小鼠推出了管子,赢得了这次竞争。
经历了6次以上的胜利后,曾经羸弱的豆豆已经所向披靡:它可以不再借助科学家的帮助,一直保持胜利。
这个实验,证实“强者愈强”背后的神经学机制,表明它真的能够让大脑发生长久持续的改变,而并不光光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胡海岚说,“通过在相对简单的比赛中获得成功经历,将有助于重塑相关的脑环路(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在更困难比赛中获胜的可能。先天的弱势,也有可能被逆转。”
所以,在做一件难的事情前,先做几件简单的事情,树立信心,这是很有道理的。
发现抑郁症治疗新思路
2018年2月《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中文标题分别为:《氯胺酮阻断外侧缰核簇状放电的快速抗抑郁机制》《星形胶质细胞中Kir4.1驱动外侧缰核神经元簇状放电介导抑郁症发生》,主要阐述了抑郁症研究获得的重大突破。
在当时召开的发布会上,《自然》杂志中国区科学总监印格致说,抑郁症在全球已经影响超过3.5亿人,也是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上甚至超过了癌症。
每期的《自然》杂志,只有十几篇短文和两三篇长文,而这次胡海岚教授团队一次性就发表了两篇长文,可以说它将会对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胡海岚教授团队发表的两篇长文,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两篇长文在三个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突破:
发现抑郁症的形成和大脑中一个反奖赏中心,叫作缰核的放电方式密切相关;
发现氯胺酮可以完全阻断这种簇状放电,通过和缰核里一个离子通道的结合。所以在服用氯胺酮之后,可以快速释放对奖赏中心的抑制,迅速改善情绪;
针对阻断簇状放电的思路,团队为开发新型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在胡海岚团队的努力下,原先抑郁的小老鼠也开朗了。
胡海岚教授说,氯胺酮用来治疗抑郁是以毒攻毒,在临床上还没有获批。现在大家解析了它的脑机制,将有助于研发同样有效,但更为安全的抗抑郁药物。虽然药物的研发道路漫长,但我们已经看见了曙光,迈出了第一步。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像胡海岚这样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向他们致敬!
编辑|段炼 李泽东(实习) 易启江 杜恒峰
校对|杨军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人民日报、都市快报、公开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