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夫的“历代碗”收藏
碗——盛饮食的器具,口大底小,一般是圆型的。谁不认识,谁没用过,又谁家没有? 一日三餐的碗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太亲近了。很多人形象地将自己的工作比喻成饭碗,有了工作就有了饭碗,失去了工作就丢掉了饭碗。以前还将在铁路上工作的叫“铁饭碗”,在银行工作的叫“金饭碗”……每天都需要吃饭的碗对我们有多重要啊!可是又有多少人对碗有收藏和研究呢,对碗的历史进行过系统的发掘和考证呢?……我市却有这样一个人,钟情于碗的收藏和研究,人们称他为——“龙城碗迷”。
常州市文博鉴赏学会理事吴良夫潜心收藏、研究碗已有20多年的历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哪怕是同行都望尘莫及。在数量上,吴良夫先生已收集到各朝各代的碗1100多只。更难得、更可贵的是各类品种竟有800多种,其历史跨度达4000余年。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灰陶碗;春秋战国、两汉时的原始青瓷碗;三国两晋时的青瓷碗;隋唐时期的青瓷越窑、邢窑、定窑、巩县窑碗;五代时的白瓷、青瓷碗;宋代的越窑、影青、临汝、龙泉、建窑、耀州、吉州、磁州、定窑碗等;辽代的黄釉碗、白釉碗和金元时期的越窑、耀州窑、龙泉影青等;明代各时期的民窑青花碗、甜白釉、祭蓝釉、卵白釉仿哥窑、龙泉窑等;清代各时期和民国时的青花、粉彩、五彩、广彩、墨彩、金彩、青花釉里红、蓝釉底加白釉、矾红、珊瑚红、胭脂红及多种单色釉碗;还有民国时期的日本、美国、英国、朝鲜、法国等一些异域他国的碗;新中国早期到“文革”间的碗也均有系列收藏。碗质有银、铜、锌、铝、锡、铁、红木、杂木、竹刻、胶木、漆、藤、文旦皮、景泰蓝、陶、瓷、紫砂、料玻璃、椰壳、石刻等。碗型有圆型、方型、四委角、六委角八棱型、长方、四方花型、花口三角斜方型、船型、果型、几何型以及束腰撇口、高足平底、折腰直口等。口径最大的有40厘米,最小的只有3厘米。精品泛泛,奇品多多, 林林总总,陈于一室,蔚为大观。
吴良夫收藏碗无论在常武地区,还是江浙一带都是屈指可数。经常有一些志同道合的藏友来家中,一杯清茶、一张桌子围坐在一起切蹉碗艺,畅谈论经。也经常有一些远路而来的“道里的”“行里的”人上门求购,却都被吴良夫一一回绝。
吴良夫收藏碗,更看重碗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称其为“碗文化”。他认为:碗是瑞器,是吉祥物。历朝历代风格各异,多姿多彩,迭出不穷。它们以各自具有的实用功能改善并满足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又以其特有的精湛技艺和绚丽装饰形成的观赏性,给人们精神世界带来舒悦和美感,无论它是出身官窑还是民窑,都是科学技术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瑰宝。历代工匠在碗上绘制装饰各种各样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吉祥文化艺术,还有的出自名人名匠之手的犹有收藏、研究价值。其中历史掌故、民俗民情、绘画书法、雕刻工艺、模印花、色彩着墨、图文布局、质地配料、烧制火候温度、造型设计、表面塗釉等工艺手法呈现于碗上,故谓之“碗文化”。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吴良夫对碗有着独特的探讨与研究。他不但是碗收藏家,而且是一位鉴定家。特别是对瓷器,鉴别其历史时期及真伪,非一日之功。常有人上门请其鉴定,他的解释也常常令对方由衷佩服。在他记忆犹新的童少年时代,就十分喜爱收集烟标、洋片、古铜钱,等等。从而接触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成年后的收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极大地激发吴良夫的收藏热情,童少年时代的幼稚收藏情趣也逐渐转向事业性专项收藏。吴良夫利用业余时间,在这30多年的风风雨雨里,始终坚持不懈的寻觅。上山下乡时他做过农村赤脚医生,走村串乡一面为农民兄弟治病防病,一面寻找散落在民间的“珍品”。那年,他在农村为一病员看病,发现其家中有一只很奇特很稀少的碗,便开口转让,但主人家条件只有一个,看好家里人的病再说。吴良夫那次特别卖力,经过五六次复诊,病人终于痊愈,并以这只祖传的碗相赠,吴良夫也免了病员家的一切医疗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种收藏品爱好中,收藏碗,研究碗始终是吴良夫的重中之重。其它收藏品如字画、瓷器都是紧紧围绕收藏碗的。为收藏碗、研究碗而提供借鉴的。
吴良夫在休闲时,常常对着自己的藏品静心观察,细细把玩。有时查阅资料,编制卡片;有时接待来访,书写心得。由此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进知识,为自己今后著书立说积累素材,积累经验,以填补“碗文化”的空白。他清心静脑,不亦乐乎!吴良夫集碗、玩碗,真可谓其乐融融,其趣多多。近年来他更有志于创造条件,建立家庭藏馆,开放于社会,展示于百姓,让更多的人共享其乐,饱增眼福。
碗—已成为吴良夫的良师益友和终身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