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全国著名的雕刻之乡,象牙雕刻、留青竹刻、石雕、红木雕以及玉石雕刻等都榜上有名、有史可查。
在常州,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在根雕艺术上整整钻研了数十年,无师自通、默默无闻、不爱张扬、也名不见经传。近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近百件根雕艺术品。他就是武进鸣凰人、常州市文博鉴赏学会会员唐全成。
唐全成,为常州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唐荆川的17世孙。上世纪70年代末光荣参军,在部队4年多的刻苦训练,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爱学习、爱钻研的个性。在连队,他是名优秀的通讯报道员,写了许多优秀文章,并被《人民日报》聘任为特约通讯员。当兵前他就是村上一名小木匠,与木头有着深厚的感情,退伍回来辗转了几个单位,但业余时间始终喜欢根雕根艺。
其实对艺术的追求,在唐全成少年时期就朦朦胧胧地体现出来了,也许是书香门第的传承吧!唐全成十二三岁时就喜欢外出寻找各种各样的奇根枯树,还挖一些怪异的树拿回家种植。那个年代家里穷、条件差,花盆使用很少,只能找些丢弃的破盆破锅破缸种植。那时他就认为这些神奇的树根是宝贝。从此,一颗幼小的童心与千奇百怪的树根搭上了关系。
刚退伍时,因既没有师傅,又没有同好,他只能一有时间就赶到红梅公园,去屠一道根艺珍藏馆看看,学习学习。
业余时间,唐全成还寻访各地,捡拾或购买一些人家废弃的各种树根。树根拿在手上,他就知道这是什么材质,能雕什么,心中有数。如果是什么黄杨、檀木、榉木、柏木、榆木、阴沉木……这些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有些被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材质坚硬几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艺的上佳材料;还有那些“稀、奇、古、怪” 树根,他都如数家珍。
唐全成回家后,每天像发呆一样看着各种树根,寻思这棵树根像什么、能雕什么、雕什么最好。一旦主意拿定开刀动琢,就以日继夜、废寝忘食地精雕细刻。一件作品往往要化费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唐全成深知,根艺美七分天成,三分人工。他记得2006年的腊月廿八,天气特别冷,一个人去离家10多公里、人迹稀少的古河滩寻找老树根。突然发现一簇长相怪异的树根高出地面10多公分,就上去用脚踢一下,没踢动,就拿铲开挖,经过一个多小时挖掘,竟然挖出一棵高一米多、宽七八十公分的老树根。原来是生长了几十年又腐烂了几十年的野大栗树根,未烂部分质地坚硬,尖处可轻意刺穿,形态如五条飞龙,左右盘绕像要一飞冲天,尽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棵老树根让唐全成爱不释手,十分惊喜。那天天气特别寒冷,他艰难地把它运回家。这是唐全成寻找古树根经历中一件很普通却印象特别深的事。
唐全成有件作品“荆川公”,雕刻抗倭英雄唐荆川威武形象,图像来源于荆川公园,荆川公其爱国精神、英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真不愧是唐氏后人、英雄后代真情表现。作品巧依木势、随弯就直、顺其自然。有的地方深雕、透雕,有的地方保留树根的原皮原色,粗中有细、柔中有刚、妙趣横生、独具一格,即使人物周边的树木花草、动物鸟兽也是姿态各异、生动感人,把根艺作品的神韵表现得一览无余。最后一道工艺就是着色上漆,可以保持其作品不霉不朽不变形。
我想,被艺术家赋予了生命的艺术品——根雕,其实也应该登上更高的艺术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上根雕的自然美、雕刻美、作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