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观看常州博物馆“记录伟大历史——常州革命史料展”,再次重温革命历史,走进“常州三杰”的心路历程。
一、苦难
大庙弄,移步条石,青果巷,
踩雪声细碎,一缕阳光:
绿荫挡炎日,白纱帐,薄被,
胸襟坦诚,愿永世不相忘。
课桌,第一排第一座,临床,
朝阳,照耀着听课的脸庞,
认真,专注,乌亮的眼珠,
默默无语,聪慧,安详……
执教鞭,乌蓬船送到水乡,
多少小脸庞,乞求,渴望;
绿衣把噩耗送到淡水路,
少年大志,化成一片轻浪……
深巷里,少女卖画声细细,
一缕幽魂,正奔向课堂……
这是诗人、翻译家、出版家、文艺评论家屠岸先生,写给故乡常州的诗,题目叫《青果巷》。
青果巷,位于常州天宁区古运河畔,是瞿秋白的出生地。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启了江南古运河的先声。这条始于春秋的古运河,自北向南,由奔牛九里入境,至横林古槐滩出境,穿越天宁城区,流经青果巷。
一千五百年来,古巷静静地守望岁月,多少人家尽枕河,百千名士俱风流。1899年1月29日,一个男婴降生在青果巷八桂堂。八桂堂是明代文学家、军事家唐荆川之孙唐宇昭的住宅。晚清时,被瞿秋白叔祖父瞿赓甫所得,瞿秋白出生的那栋房子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天香楼。
天香是芳香的美称,也许是院子八棵桂花树的缘故。但是,古宅深院、丹桂花香并不是瞿秋白童年的幸福记忆。他的童年很窘迫,家道中落,与儿时玩伴羊牧之一起嬉戏是他少年时光里温暖的底色,一个属狗,一个属牛,俩人之间“腊犬”和“小牛”故事常为人乐道。
1916年,国外一战正酣,国内北洋混乱,这个中国传统的龙年并没有带给瞿家幸运,反而是突如其来的噩耗。大年初五晚上,在新年的爆竹声中,知书达礼的母亲金衡玉在生活的重压下服毒自杀了。
从此,17岁的少年秋白开始离开家乡常州,这一只春燕,从此踏上了 “觅渡人生”之旅。
二、温情
2005年8月,当我跟随瞿秋白研究课题组来到福建长汀,站在罗汉岭高耸的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前,我不禁为他的短暂而辉煌的“觅渡人生”感慨。对于瞿秋白英勇就义的情景,当年(1935年)的《申报》作了这样的报道:
十七日,奉中央电令,着将瞿就地枪决。翌日(十八日)晨八时,特务连连长廖祥光即亲至狱中促瞿至中山公园照相,瞿欣然随之。照相毕,廖连长示以命令,瞿领头作豪语:“死是人生最大的休息。”廖连长询以有无遗语留下,瞿答:“余尚有诗一首末录出。”当即复返囚室,取笔书诗一首并序如下:
1935年6月17日,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署仙境。
瞿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秋白绝笔六月十八日
书毕,复步行中山公园,在园中凉亭内饮白干酒一斤,谈笑自如,并唱俄文《国际歌》及《红军歌》……歌毕,始缓步赴刑场,手持烟卷,态度镇静。乃至刑场,盘坐草地上,尚点头微笑。俄顷,砰然一声,饮弹而陨矣……
2011年6月,当我坐在红星大剧院,听完《秋之白华》编剧苏小卫的创作介绍,投入到的影像世界时,又不禁为他的浪漫爱情所感染。有几个场景记忆尤为深刻:婚后瞿秋白为与杨之华刻了一个印章,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内容是四个字“秋之白华”,把两个人的名字嵌合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明了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雪夜送别是两人的最后一面,1934年1月的一个深夜,瞿秋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杨之华,离开上海去“想往很久了”的中央苏区瑞金。谁曾想,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别就此成永诀。这一年,距离他们相识整整十年。之后瞿独伊和杨之华分别在回忆中印证了这些感人的历史细节。
“深夜11点,秋白离开寓所,我送他到门外。快到弄堂口时,他停下脚步,回头走了几步,凝视着我缓缓地说:‘之华,我走了!’”——杨之华
有一次刻图章,父亲对母亲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 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之意。”母亲听了笑着说:“倒不如刻‘秋之华’和‘华之秋’两方更妥帖、简便些。”后来,父亲终于刻了一方“秋之白华”印章。——瞿独伊
十年的师生恋,就像大革命一样轰轰烈烈。觅渡觅渡渡何处的残酷岁月里,信仰与爱情的传奇不是个案,还有许多的牺牲和许多的爱情不为人知,但却真实镶嵌在时空的缝隙中。在信仰与爱情的话题上,我时常想到《潜伏》中的余则成与左蓝,面对太平间的左蓝,他所有的悲恸都化作了“悲伤尽情来吧,但要尽快过去”的隐忍。就如同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在文字背后同样能感悟到意志坚如钢铁、情感细若发丝的隐忍。
三、觅渡
在战争与革命的宏大叙事背景中,革命与信仰是主题,革命者也往往是以“高大全”的形象示人,甚至被推崇为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而他作为一个平凡生命的许多细节却被有意无意地屏蔽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偶像式的符号。而对于后人来说,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先驱反而更真实,更容易让人走近。因此,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电影《秋之白华》之能够获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和市场票房,就在于它不再是“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语),而让镜头中的“秋白”更具有“人”的味道,而不是无法亲近、完美无缺的“高大全”。
自称为“江南第一燕”的他,从破落书香门第起步,风雨兼程觅渡之旅,经历了一个“隔着纱窗看晓雾”的历程。1920年10月16日,他以“宁死当一行”的心态,远赴被他称为谜一般的“饿乡”,一路观察,一路思索,一路写作,“哈尔滨得空气,满洲里得事实,赤塔得理论,莫斯科得精髓”,他自己也承认到苏俄之前 “思想是紊乱的”,“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人都想在生活的现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崩裂的声浪,真是空谷足声,不由生不动心”。在苏俄考察采访期间,他为自己取了一个新的笔名"东方稚儿"。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拥有诸多第一:第一个完整译配《国际歌》歌词(“因特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e)”就是根据音译过来的,并一直沿用至今),第一个系统译介马克思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中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他是中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风采的第一人,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赤潮歌》,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研究中国革命。同时,他也是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先驱,在《解放中国与武装平民》《中国革命中之武装斗争问题——革命战争的意义和种种革命斗争的方式》《北伐的战争之意义》《国民革命中之农民问题》《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上海二月二十二日暴动后之政策及工作计划意见书》《武装暴动的问题》等一系列文章中,他讨论了革命战争、武装斗争、游击战争、革命军队建设、工农武装割据、农民的作用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等问题,显示他作为理论家的真知灼见。
在追求人生的理想和信念上,瞿秋白从来没有动摇过。1935年2月下旬,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被捕后,面对劝降的利诱和死亡的威胁,他坦然地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1935年6月18日走向刑场,有现场记者报道,瞿秋白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言道‘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到达罗汉岭刑场之后,瞿秋白盘膝安坐在碧绿的草地上,面无惧色,向行刑者点头微笑说:“此地甚好。”
四、信仰
有信仰是幸福的。
“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样一位“让人敬仰的人”,同时又是一位“让人心疼的人”。从“第一燕”到“多余人”,生命走到尽头时,革命者的情怀也充满了沙场琴心,《多余的话》中说“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她度过了这十年的生命。是的,我不能没有依傍。不但在政治生活里,我其实从没有做过一切斗争的先锋,每次总要先找着某种依傍。不但如此,就是在私生活里,我也没有“生存竞争”的勇气,我不会组织自己的生活,我不会做极简单极平常的琐事,我一直是依傍着我的亲人,我唯一的亲人,我如何不留恋?我只觉得十分难受,因为我许多[次]对不起我这个亲人,尤其是我的精神上的懦怯,使我对于她也终究没有彻底的坦白,但愿她从此厌恶我,忘记我,使我心安罢。”
乱世就是一个舞台。家国、生命、信仰、牺牲、理想、爱情、亲情与命运,所有的元素都会让人们热血沸腾,却时不时渗透着缠绵绯恻。《共产党宣言》只有28000多个汉字,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成为一个正常创造信仰故事的思想源头。李大钊,38岁;彭湃,33岁;瞿秋白,36岁;方志敏,38岁;邓中夏,39岁;、蔡和森,36岁;恽代英,36岁;向警予,33岁;刘仁堪,34岁……只因坚信“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们“留得豪情作楚囚”。
真实的革命,是不缺爱情的。牺牲时年仅24岁,留下怀孕8个月的年轻妻子和5岁的幼子的林觉民,留下了那篇传颂百年、烛照心灵的《与妻书》。同样在广州,从越秀区广大路广大二巷4号到6号一栋4层大楼走出了真真假假两对“夫妻”,其中一对还演绎出著名的“刑场上的婚礼”。 1928年2月6日,周文雍与在革命斗争中建立爱情的陈铁军一起,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革命中的爱情,有时比小说剧本中的情节更动人心弦,尤其是期间的生离死别,更让人为民族大义中的家国情怀、真情挚爱动容。毛泽东在听到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秋之白华》中瞿秋白对杨之华说,“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足够了,其实你也不用这么智慧,有你的勇敢就足够了。”
瞿秋白牺牲的那年,瞿独伊才14岁,“父亲牺牲时,我年纪还小,可他亲切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在我模糊的幼年记忆中,父亲清瘦,戴着眼镜,话不多,很温和。母亲不让我简单地叫他‘爸爸’,而一定叫我喊他‘好爸爸’。我就一直这样称呼父亲。”作家梁衡这样评论瞿秋白:“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五、幸福
瞿秋白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这是一个人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细节反映。
几年前,在上海书展上,我淘到一本书,封面上有一行字:与其格瓦拉,不如瞿秋白。瞿秋白的中学好友张太雷,童年也曾经在青果巷生活过,他留下了“谋将来永远之幸福”的人生誓言。他们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追求与奋斗,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初心使命,“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语)
今日的常州,已经成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常乐之州。
今日的天宁,正如其名字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天清地宁,岁月静好。
今日的青果巷,经过政府主导、各界鼎力、整体规划、精心修缮,已经对外开放,成为“江南名士第一巷”和“最美丽运河地标”,成为市民百姓休闲体验的和“红色旅游”目的地。犹记得,2019年4月29日,青果巷历经7年精心修缮正式对外开放,修缮保护工程总设计师、东南大学教授朱光亚教授莅临现场并创作一副楹联:一水伴街八桂绕堂曾经英才聚青果,千禧重开万方辐辏且看文魁兴晋陵,横批:继往开来。
作为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和常州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名片,在这个夏季,每逢周末三天,“青果熙市”夜市熙熙攘攘,观春秋运河,逛千年古巷,一派百姓消夏图。这正是以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为代表的“江南第一燕”们人生觅渡之愿景。
作者: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