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后,各大培训机构迅速调整谋求转型,部分业务从培训学生转而培训父母。然而,作为上市公司的教育培训机构,其每年都有市场规模、业务范围、净利润等方面的要求,在盈利指标的考核下必然要形成规模化的保持一定增速的教育产业,无法按照教育本来的规律“细火慢炖”。此次部分业务转型为培训父母,但依然存有弊端。
一方面,家庭教育涉及价值观念和至少父母双方,以上课培训的方式改变周期很长,效果难以检测。培训父母不同于以分数、证照等为目标的课业培训,可以立竿见影地知道培训效果,检测家长是否合格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完全不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尽管市场化的教育机构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教育产品也可以及时传达,但家长本人的观念改变并非易事,且最好是父母双方共同接受以免在育儿理念方面产生分歧。这类面向家长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家长有钱有闲,是小众化的教育,门槛较高。
另一方面,商业机构对家长的培训难免会贩卖焦虑,以达到让他们为各种教育服务买单的目的,刺激家长焦虑还可能形成一系列社会问题。作为资本增殖要求下的商业培训机构,若家长们都不再焦虑,则缺乏稳定忠诚的客源,而这与家长类培训的目标是背离的。此外,还会造成无意义的教育内卷和社会心理层面的过分焦虑,于家庭于社会都不利。培训量产化,教育速成化,家长也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商品”,且面向家长的培训理念、使用教材、教师资质等是否合规也未明确。
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内卷和焦虑并不是事物的真相且不能解决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为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学校教育之外的课外辅导,无论是培训父母还是培训孩子,都不能偏离教育的正常轨道。